尊重個體 我就是我自己! 文/菲力斯.克立澤 譯/駱俊安 |2015.06.14 語音朗讀 16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克立澤用腳,改變法國號世界。圖/有樂出版社提供 傑出音樂家克立澤認為,社會大眾不該另眼相看身障人士,應給予尊重和平等對待。圖/有樂出版社提供 一九九一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十三歲時就進入漢諾威音樂大學學習法國號。曾在拉圖(Sir Simon Rattle)、凡薩戈(Mario Venzago)、戴維斯(Dennis Russell Davies)等人的指揮下演出,並曾為搖滾巨星史汀在德國的巡迴演唱會伴奏。 文/菲力斯.克立澤 譯/駱俊安 圖/有樂出版社提供 我就是我自己。與奮發向上的正常音樂家們相比,我的生命更具有公眾的話題性,這一點是我無從選擇的。我變得顯眼,但卻是在人們的記憶中。有不少人希望我的姿態可以更積極主動一點,以便讓處在類似境況的人們,能得到某種引領的效果。然而,若假定自己是個可憐蟲、什麼都願意做、希望別人多幫幫自己,這便成為與人交流最糟糕的方式。有許多人,把「你們必須幫我」這樣的義務加諸在別人身上。依照我的觀點,這是錯的。 我認為,當人們認識了事情全貌,便能夠產生不同於過去思維習慣的作法,並且開拓一條新路出來:像我,就是一個能在天生條件與獨立自主之間找到平衡的生命個體,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因此得到過多的關注。 若是依照許多公益團體的想法,我應該更頻繁地擔任起模範生的角色。為身障人士進行的政治遊說需要更多的新面貌,以及有利於整合的優良範例,但仔細觀察下來,這多少都顯得有股譏諷的味道。對於這些慈善團體而言,我被迫扮演某種功能性的角色:「克立澤先生,我們即將有一個大型活動,我們希望您能夠協助我們做這個做那個……」卻從沒有詢問過,我是否願意為活動做這些事。鮮少有公益團體代表會徵詢我:「克立澤先生,您對此看法如何?有什麼是您覺得能夠做的?」這些人不了解我、也不了解我對於這個議題的看法。他們自以為早就知道,我會提供何種訊息給他人。 他們若真的了解我的想法,便不會如此頻繁地要求協助。我的觀點在於:若是我想要透過這些機會發聲,就必須再次站在舞台前,然而這可能是錯的。我想要的只是一個正常的生活,因此便不該讓自己成為某種模範。因為,唯有自己先將自己視為正常,才能夠要求社會也如此這般看待你。 別再消遣身障朋友 有許多人和我身處在一樣的局面裡。他們不會錯過公開談論身障問題、或是把該問題擺進焦點的任何機會,雖然他們應該更深入地了解這件事。我認識許多身障朋友,他們把時間與精力都投入到支持某公益團體的工作上,而該項公益的目的未必跟他們自身的想法相契合。 若是他們沒有這樣全心全意地投入在政治遊說活動,他們可能會是化學家、幼教工作者或是畫家。而且目標應該完全不同,亦即過著一個非身障者想過的正常生活。我始終認為,這樣的信念是極其重要的。 「哈囉,我在這。看哪,我什麼都辦得到!」這種吸引公眾目光的開場方式,與我的信念全然相違。當我站在舞台上,並不需要有人特別指出:哪些是我具備的、哪些是我欠缺的、哪些是我能做的、哪些是我擱置一旁的。反正到最後,人人都會看清這些東西,這樣也就夠了。因此,最讓我恨之入骨的是,要求我在某個節目中進行三分鐘的演出,並且還得在攝影機前保持開心笑容,活像一隻在跑著滾輪的老鼠。這真是令人憤怒。 這樣的活動,一而再地在我身上展演著,這回是周年慶,下次則是某個慶典。在參與慶典時,我必須像是個衣著體面的服務生在演奏音樂,以便加深別人對我的同情。這種對身障議題膚淺、庸俗的處理方式,我絲毫不敢領教。 更糟的是,人們還會透過這類事物來煽動大眾的情感。「他的生命是艱困的,但是他挺過來了。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這種表達方式完全無益於問題本身。事情總有不可能做到的時候,無論付出多少努力,我都難以成為屋頂建築工人或是世界手球冠軍。 但必須說的是,我有些批評或許相當激烈,但原則上我並不會拒絕或阻擋這些公益團體要求的公關事務,只是會時常視個別狀況而定。一旦我留意到,該團體不僅僅對於我的知名度感興趣、對於我個人也是;或是問到我的立場為何,而且我的觀點能夠在活動計畫中呈現時,我會準備好貢獻一己心力。此外,在實踐上必須符合我的哲學:我是作為一個人參與這些活動,並不是擔任活動看板。 (摘自《音樂腳註:我用腳,改變法國號世界!》,有樂出版) 作者簡介 菲力斯.克立澤 (Felix Klieser) 一九九一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Göttingen),十三歲時就進入漢諾威音樂大學學習法國號。曾在拉圖(Sir Simon Rattle)、凡薩戈(Mario Venzago)、戴維斯(Dennis Russell Davies)等人的指揮下演出,並曾為搖滾巨星史汀在德國的巡迴演唱會伴奏。二○一三年首張專輯《遐思》(Reveries)甫問世,便得到高度評價,並贏得德國二○一四年「回聲古典音樂大獎」(ECHO Klassik)的年度新人獎,獲得各方矚目。 前一篇文章 人成佛成 人人都可以成佛嗎? 下一篇文章 奧運 奪金路 設立膽大包天的目標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3培養裁判、經營球隊 日女體大全方位育才2025.07.0404【光影紀事】交大電子所草創時期側寫2025.07.0405【老師的話】 解決煩惱的妙方2025.07.0506【生活智人140】「愛自然」執行董事勞利 展現自然照片的驚人威力2025.07.0507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8戴維思 用一萬步希望教養早產雙胞胎2025.07.0509巴西玉米豐收節 如來寺傳揚三好2025.07.0410洛杉磯協會知賓 內外兼修展開服務2025.07.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與你同行】心的旅程【人間有愛】從居家防疫看人道精神【小說賞讀】創世紀【另類超人】最棒的下班【書店現場】今天最年輕【一念之間】天堂與地獄的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