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副院長劉建華:再見佛像身首合一 興奮不已

文/記者杜憲昌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2015.05.23
2391觀看次
字級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劉建華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河北博物院副院長劉建華(蹲下穿條紋休閒服者)以鑑定組員身分來台,當見到供奉在大廳中央的佛首的瞬間,立刻認出那正是當年她在幽居寺所見完整佛像的佛頭無誤。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小龕佛像。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文/記者杜憲昌

■首身分離近二十年,大陸河北幽居寺的千年釋迦牟尼佛像,終於等到了金身合璧的一天,這在兩岸宗教與學術界,堪稱是件歷史性的大事;而對於長期關注幽居寺的佛教文物,同時也參與這次佛首鑑定的河北博物院副院長劉建華來說,能夠再次見到佛像身首合一,那種恍如隔世的興奮之情,才更是刻骨銘心。

劉建華是敬造白石釋迦牟尼佛像的北齊趙郡王高叡的同鄉後人,一九九○年即曾陪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等學者專家到幽居寺進行考察,其後又多次到幽居寺對遺存現狀作了全面性的調查和現場記錄,對幽居寺的歷史與文物知之甚詳。佛首遭盜後,她於一九九九年在《文物》月刊發表了〈北齊趙郡王高叡造像及相關文物遺存〉一文,希望引起更多人對此事的關注。而對於此次佛首能夠失而復得,千年釋迦牟尼佛像得以再度返回故居,劉建華日前更特別撰文說明整個事件的始末。

根據文獻記載,幽居寺創建於東魏元年,初時規模甚小,後北齊趙郡王高叡於天保七年捐資擴建,稱「定州定國寺」,同時敬造了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阿閦佛三尊彩繪白石佛像;天保八年又建舍利塔。齊亡寺廢,唐代重修舍利塔,元代稱「祁林院」,為五台山大壽寧寺下院,曾輝煌一時。明、清以後漸廢,至九○年代初,寺院建築已蕩然無存,農田裡只立著一座七級舍利磚塔,俗稱「幽居寺塔」。

劉建華文中提到,她於一九九○年陪同前往幽居寺考察時,包括佛像、碑、石經幢和僧房都仍保存完好,但同年秋天三個小佛龕被盜,文物部門遂將小龕佛像搬遷到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保存;九二年春,又發現阿閦佛頭被盜,文物局原打算將三尊佛像運到河北省博物館保管,但因為佛像寬度超過塔門寬度,而塔亦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經省文物局批准,決定以水泥封堵塔門、加固圍牆門、換安全鎖,並以增加義務保護員的方式,來保護三尊白石佛像的安全。

不料在一九九六年,佛像還是難逃盜匪的毒手。盜匪先將文物保護員反鎖屋內,然後鑿開塔門,將釋迦牟尼佛和無量壽佛的佛首鑿下,連同塔外另一尊白石佛立像一起盜走。而後公安部門雖然在九七年逮捕了四名嫌犯,但被盜的石雕佛像都已流失到了海外。

劉建華說,佛首被盜成了她心中的隱痛,每每在與其他學者論及高叡造佛,總不免思想會否有重見佛首的一天。直到去年六月,她接到河北省文物局轉來國家文物局港澳台處的一份電話紀錄,表示佛光山星雲大師要捐贈一個古佛首,希望代為鑑定是否為河北省所有。在比對照片後,劉建華確定這就是高叡敬造的釋迦牟尼佛首,頓時激動興奮得難以自已。

去年七月,劉建華以鑑定組員身分來台,當見到供奉在大廳中央的佛首的瞬間,立刻認出那正是當年她在幽居寺所見完整佛像的佛頭無誤。

劉建華說,釋迦牟尼佛像能夠再度身首合一,真的要感恩佛光山、星雲大師及所有善心人士和虔誠的佛教信徒,是無私的眾人共同成就了這項文化與宗教的歷史大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