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民眾有病痛時,可能會就近到基層診所尋求醫療援助,這也是健保局為解決地區醫療資源不均、舒緩城鄉醫療差距、推動健保部分負擔及掛號費分級制,藉以保障各等級醫療院所生存權益的初衷,期盼能避免產生排擠效應,立意甚佳。
但是,在健保財政日益吃緊的狀況下,隨著保費不斷調漲,以因應可能面臨倒閉的健保制度,卻讓民眾荷包嚴重縮水,大嘆景氣不佳。為了節省支出,民眾若非生了重病或要掛急診,可能會先求援於診所醫師,一來可節省就醫開銷,二來又可落實轉診制度,節省健保的浪費。此一態勢,原本應為各基層診所的生存優勢,但是,隨著周休二日的實施,部分縣市傳出三月起,要以錯開休假日的方式,在每月任選四天進行排休,用以回應實施周休二日制度後,基層診所醫師高漲的休假聲浪。
當人們工作了一周,休假平衡一下身心,無可厚非。讓基層醫師養精蓄銳,儲備活力,能讓民眾獲得更優質的照護品質,更是小民所樂見。但是,礙於主管機關至今無法提出一套健全的基層醫師休假制度作為因應,使得國人不免憂心忡忡,質疑是否又為急就章,若倉促實施之下,恐怕會對全民健保的保險人產生就醫的困擾,直接衝擊對醫療單位往後推行各類政策時的信心,不可不慎。
筆者服務的醫療院所與地區基層診所的長期合作經驗,值得供其他縣市借鏡參考,也就是醫院與找鄰近地區的數家基層診所結盟,形成所謂的「醫療群」,當中包括各種專科醫師。
論其優點,首先,可落實轉診後送及病歷資料共享,避免重複進行檢查的健保浪費;其次,可提高至基層診所就醫民眾的信賴度,有利追蹤病患後續的服藥及治療等;再者,當基層醫師有休假,可知會「醫療群」的結盟醫師協助看診或會診,適時地轉介病患,減少醫療照護的時差,讓民眾就醫及醫師看診獲得雙贏。
換言之,各縣市的醫師人力,可以透過醫師工會協商或由地區幾家龍頭醫院出面斡旋,透過談判將休假問題解決,若真是遇到基層診所醫師多數都在休假的情況,也能派遣醫院的急診醫師等協助前往社區駐診,紓解醫師人力的空窗期。
舉例而言,筆者服務的醫院,往年每到連續假期,當地多數的基層診所便休業,尤其是農曆年節期間,該間醫院更是湧入大量的病患,使得急診室總是忙得不得開交。
近幾年,因為醫院與基層診所成立「醫療群」,大大緩解了醫師人力不足的現象,並透過事前協調院內各科醫師協助,分攤看診總量,才讓年節期間看診服務品質不打折扣。
直言之,各縣市設置「醫療群」,統合地區醫療資源以服務病患,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