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使」字在中文的起源相當早,正式上場的時間應為周穆王時代(約西元前947年),至今也有三千年以上歷史,記錄於《國語.周語上》︰「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謂西周天子要了解民間安泰或疾苦,就交代王公貴冑至低階官員處聽取風土民情,以及瞎子唱曲(此即《詩經》各國〈國風〉的由來)。 所以「使」字就是周天子的命令,自古即為上級對下級的指令。
佛經對「使」字的引用,則以東漢安世高為最早(約西元195年),他翻譯的《阿那邠邸化七子經》:「我有此七子各賜千兩金,使自皈命佛、皈命法,皈命比丘僧。使受五戒。」講的是長者阿那邠邸指示七位兒子受三皈五戒。
接著各朝如三國時代吳支謙譯《須摩提女經》:「此是眾僧中使人,名曰乾緒。世尊欲來,並使負釜先路。」第一個「使人」為「淨人」,即幫僧團管理財務、俗事之人;第二個「使」字同樣作指示使用,淨人需持斧頭預先幫佛陀開路。
西晉竺法護翻譯《普曜經》:「使五百兵普學諸術,令大力士住守東城門,宿衛菩薩。」此「使」字便與「令」字為對仗同義;東晉迦留陀迦翻譯《佛說十二遊經》:「於是國王,使左右以疆弩飛箭,射而殺之。」與上則「使」字同義。
南北朝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阿育王初得信心,數請眾僧,入宮供養,日日聽法。施張帳幕,遮諸婦女,而使聽法」;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時四大天王,亦各如前召其太子,使下世間觀察善惡。善少則愁,善多則喜。」此二則的「使」字就是指示或驅使的意思了。
一個字在口語裡發展了三千年,有的會消失,有的會展延。「使」字在閩南語則是發揚光大,除了上述命令、指示或驅使之外,又增加使車、使船、使飛機(駕駛陸海空交通工具),使性地(使性子)、使弄(教唆)、使目尾(以眼神示意或眉目傳情)等等,以上皆作前置動詞用。
「使」字之國語注音應為(ㄙㄞ4),其國際音標為(sái)。 使車、使飛機須說(sái chhia;sái hui gi);使性地則謂(ái síng tē);使弄便說(sái lōng);使目尾即為(sái ba̍k bóe或sái ba̍k bé)。
至於,假使(預設式名詞)、使用(並列式動詞)等相關詞彙,均不念作前置動詞的(sái)音,而讀作(sù)音。
例外的是代表國家的駐外「大使」雖為名詞,但仍須讀作(dâi .sãi),此「使」字與前置性動詞可說同音不同韻,僅輕重韻的差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