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騰
每年五、六月間,都必須去口考幾位研究生,有自己帶的,也有朋友指導的;有本校的,也有他校的;有碩士,也有博士。
現在,擺在我書桌上的學位論文,有五、六本,其中有二本屬於香港文學範疇,一本是博士論文《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與跨界想像》(成功大學,陳筱筠),一本是碩士論文《香港作家韓麗珠小說之研究》(中央大學,溫煒瓴),我特別想談一談。
「香港文學在台灣」這個課題,可以探討的面向很多,當然包括香港文學在台灣被研究的情況。最近幾年,在學院裡面,這方面的成果,有增加的趨勢,我自己就曾指導過碩士生研究李碧華、鍾曉陽的小說,現在也有一位正在研究也斯。
碩士生的學術力還有待提升,處理個別作家都不一定掌握得很好,但研究韓麗珠小說的這本論文,頗下工夫,有很強的資料能力,論述也不弱,談背景、論主題意識、分析創作技巧,都有板有眼。我常擔心研究生把研究對象孤立起來看,特別注意作者對於香港及香港文學的認識如何,看來她做了不少功課。
這本博士論文探討香港文學在一九八○年代的建構,從台灣跨海遙望,嘗試重繪多姿的歷史圖景。香港雖然不大,開埠發展起來的時間不長,但詭譎多變的歷史形塑她豐饒的內在世界,文學也是啊!作者以文藝傳媒為考察重點,選擇《八方》、《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論那時香港文學人究竟如何建構香港文學、如何參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重建、以及如何連結台灣和東南亞華文文學。
這三個刊物,我最熟是《香港文學》,從創刊開始,我沒有停止過閱讀。論文中提到我當年策畫編輯的《文訊》「香港文學特輯」,書影就刊在《香港文學》周年慶的紀念特大號專輯上;多年以前,我要研究生李佩樺清理該刊一百期的專題(輯),那篇長文(〈遇見百分百的香港文學〉)現在還掛在網路上。
這本論文在主要的幾章都討論到《香港文學》,稱揚其以香港為基地,致力推動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該刊有一個持續多年的編輯方式,那就是:在目次上,香港在地作家之外的華文作家,總在作者名字下標出他所在的城市,如台北、吉隆坡、馬尼拉、溫哥華等,前主編劉以鬯先生曾說:「將每一地區的華文文學喻作一個單環,環環相扣,就是一條拆不開的『文學鏈』。」這話說在距今整三十年的一九八五年,劉先生的遠見,令人讚歎。
《香港文學》一方面通過史料的蒐羅,重建香港文學傳統;一方面以專輯方式不斷刊登各地區華文文學,擴大世界華文文學的版圖。這一種寬闊的視野,從劉以鬯到陶然都沒有改變。劉以鬯是老一輩作家,一九四九年由上海來港,雖曾短暫離港,但六十幾年投入香港文藝傳媒工作,對香港文學貢獻良多;現任總編輯是出生於印尼萬隆的廣東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九七三年來港後,投入香港文藝工作已逾四十年。他們參與了香港文學,也見證了香港文學的變遷。
《香港文學》從一九八○年代中創刊至今,已超過三十年,真不容易呀!我覺得它有如一套世界華文文學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香港文學史,值得典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