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大英博物館的隋代大佛

文/林政儀 |2015.05.13
4849觀看次
字級
〈阿彌陀佛大理石造像〉╱隋代開皇五年(西元五八五年)╱大英博物館藏。
大佛基座上的銘文有介紹佛像成佛年代等。

文與圖/林政儀

不久前,為了亞洲藝術節(Asian Art in London)在倫敦待了半個多月,在一陣眼花撩亂的展館中,我仍掛記著那尊在對日抗戰期間,盧芹齋捐贈予大英博物館的隋代大佛,還好在出發前就預定了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旁的飯店,過條街便是大英博物館了。

有二百六十多年歷史的大英博物館裡,一條通往東方室的梯廳中,靜靜地聳立著這尊隋代阿彌陀佛大理石立像,其高五.八公尺,重二十噸,造像身姿端正,顯得莊嚴非凡。

親臨於大佛前,仰望其端肅偉岸,著實震懾人心。從一樓立於覆蓮座上的佛足開始看起,沿著樓梯盤旋,拾級而上,在往三樓的樓梯途中可近視佛首,其開面自在安詳,不曾因流轉英倫而面露滄桑。在大佛覆蓮基座上的銘文可知,其為隋代開皇五年(西元五八五年)成像,供奉於河北省韓翠村的崇光寺。

在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至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由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中國藝術世界博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 ),隋代大佛首次現身。展場是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皇家藝術學會的所在地──百靈頓堂,為一棟義大利風格的建築。這次展覽規模之大,被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七日出版的《藝術新聞》形容為「歐洲前所未見」。

展覽最大賣點則是中國官方「故宮博物院」首次的參展,短短四個月間,參觀人數就突破四十二萬人次。

另外,從傅振倫《蒲梢滄桑九十憶往》中的圖片可知,當時負責運送赴英展覽的故宮博物院人員有:莊嚴、鄭天錫、王景春、傅振倫等人。這是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創立後首次出國參展,因此賦予故宮承辦人員「宣揚中國文化」的重任。然而當年文物運輸不易,在顛簸航行四十八天一萬五千多公里的路程後,才安然抵達倫敦。期間還經歷學術界的反對聲浪,深怕沉船或遇匪盜而造成國家文物的損失。

在展覽期間,由中國的著名古董商——盧芹齋(C .T. Loo)提供參展的隋代阿彌陀佛大理石立像,引起很大的回響;而他更在展覽結束後,以中國政府名義將其轉贈予大英博物館。其過程轉折包含太多複雜的考量,則已成歷史公案。

隋代大佛原本左右各有一尊脇侍菩薩,其中一尊去向不明,另一尊為觀世音菩薩立像,也離開故土,流轉出洋,現存於東京博物館(Tokyo National Museum)。

依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顧問羅德瑞克.韋陀教授(Roderick Whitfield)所述,其於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四年擔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助理主任時,隋代大佛橫躺在大英博物館地下層一角,很令人惋惜。但其高達五.八公尺的身形,在大英博物館不僅不易找到展覽空間,且重達二十噸,也搬運困難。

所幸經過幾番波折,終於安基在通往東方室的樓梯旋轉處,今日才得以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欣賞到隋代大佛造像之美。

直至目前,大佛座前仍可見介紹告示:「由盧芹齋先生贈送中國政府,後由中國政府於一九三八年轉贈大英博物館,以紀念一九三五——一九三六年倫敦中國藝術世界博覽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