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濟
編輯的工作從早期的「手作」,量字表、圖片計算放大、縮小比例、圖與文的搭配、級數、字體方圓濃淡的揉合;相片膠、剪刀、尖嘴夾,黏貼文稿中的「難字」,這都是老派編輯必須學習的「手藝」。當電腦逐漸取代「手作」,這些工具被淘汰出局,每個人以「螢幕」為王國,低頭是化石的姿態,長時間的關注視窗,雙耳塞住耳機,不再關注旁人的語態,眼神交會的溫度已是遠古的「神話」。
一生以二大事為榮,出家、從事編輯工作。五月傳燈樓對面的藍毗尼園,印度紫檀香氣怡人,金黃的花雨隨風飄散。接近佛誕,手上十八冊的佛陀與十八羅漢圖文套書,進入印行的階段。文編、美編、調色師傅幾次討論,希望展現精美的效果,讓讀友們在炎熱的夏季,享受與「覺者相遇」的美好時刻。
「你什麼時候要再出書?」
「目前我沉醉在為優秀的作者出書。」
「你什麼時候要再出去參訪?」
穿過光潔玻璃,映出晴天的山雲,線條顯得如此細緻晶亮。目前,我悠遊在文字的大海雲遊,這圖與文,句子與標點,成為每天旅行驚喜的驛站。《心.覺悟之路──十八羅漢圖文書》,用創作的文學與感性重寫這些覺者的風貌。我讀著佛陀曾經為魚王,為挽救魚族的存亡,拋棄他的性命。生命不停的輪轉,但佛的心永遠把慈悲視為生命的寶貴,佛的眼、佛的心、佛走過的路,讀著讀著,湛藍的水色淹沒了我,原來,佛的大悲如永不止息的海潮。
編者、作者、讀者,三位一體的角色,於我如虹彩,光色相融相攝。夜半捧讀壇經、華嚴、大般若經;或午後讀著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夢蝶先生的《還魂草》、慕蓉女士的《我摺疊我的愛》……何其有幸,眼能見心能感,文學跨越國界,就像玫瑰花不論生長在那個國家的花園,它依然是玫瑰,不損減其芳香。這是讀者的幸福。
與作者討論書如何呈現,從可讀到悅讀;校對稿子字字句句、版面的配置舒適、封面色彩的調和、標題文案、推廣訂購……這是身為編者的輪轉命運。一本書,從收到電子檔到編輯版面、設計封面,直到新書講座活動,編輯對一本書,沒有結束的時候。每一季都關心書的銷量如何,每一季都思想這本書要怎麼讓人「看見」?於是,身為一位編輯,他終究領悟:每一本書都灌注他的身心血液,書如他的命脈,亦如他的呼吸;書將帶著編書人的心魄性靈,穿過百年歲月,與有緣人相遇。這是編者以畢生瑣碎換取傳遞文化恒久的使命。
寫作人,宛如渡河,每次的寫作,都是渡往一條陌生河流。有的河,岸上初見,風景如詩如畫,怎知才撐船欲往,黑風擊打,暴雨棒喝;愈行愈遠,彼岸的河似吞人的流沙。渡過一次河,寫作者彷彿過一生一世了。他筋疲力竭,渴望在岸邊築巢安居。安穩不了多久,河的翻騰,河的險惡,河的驚豔,都會一再召喚他的心魂。寫作者,一次又一次的上岸,一次又一次的奮力渡河。寫作的人呀,渴慕岸的靜止,更想念河的洶湧。
五月,山路下著金黃的花雨,我在路上走著走著,像個旅人,更像要回家的人。遠方是一條「覺者之路」,有光明、溫暖的路標指引。此刻,我穿過四季的風嘯雨狂,在路上,迎著光,與十八位覺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