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蔡根譚系列 社論 愛的教育與鐵的紀律

 |2015.05.02
1428觀看次
字級

美國教育學者研究發現,懲罰不但沒有效,還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很多孩子因為被懲罰,學習動機降低,自信心減少,在恐懼中壓抑自己;反而破壞親子、師生關係。最重要的是,孩子被懲罰時,沒有學會適當的替代行為,長大後可能以暴制暴。

現代人講求愛的教育,認為孩子將因此樂觀、積極,有自信,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較好,面對困境時有毅力去面對。更因為和父母有和諧親密關係,孩子自然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願意和人親近,也樂於和別人合作。

但美國學者的研究並沒有指出,何種懲罰程度、方式會帶來負面影響,現代教育提倡零體罰,但體罰與懲罰的區別沒有清楚界定,使許多老師在管教學生時,無所適從,感覺動輒得咎。其實無節制的愛是縱容,並不符合愛的教育的真諦。

如今社會少子化,父母把孩子捧在手上呵護,但學者專家認為,愛的教育也要合理管教,愛的教育不等於寬鬆管教。孩子若從小不知道遵守合理規範,長大成人後,人際關係或社會適應都可能出現問題。愛的教育若變成寵愛、溺愛,容易養成驕縱性格,長大後,無法克制衝動,做事情隨心所欲,容易違法亂紀。

愛的教育常被理解為不打不罵,但若遇見孩子鬧彆扭,大人怎麼勸說,孩子都不從時,就沒輒了。因此,「不打不罵」僅是對「愛的教育」的表面淺顯理解。每個人都會犯錯,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用正確方法引導他,讓每次的犯錯成為成長過程的教訓,才合乎愛的教育準則。所以許多教育專家強調,愛的教育也需搭配鐵的紀律。

在鐵的紀律下成長,孩子的道德感比較強,自我控制能力高、品行好,自信度也會提升,行為有規範、生活有紀律,相對的也比較有安定和安全感。這看似與美國的研究抵觸,實則不然,其中的差異就是孔子所說的因材施教。

鐵的紀律不是斯巴達式教育,也不等同於打罵教育。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有些較懦弱的孩子需要鼓勵,有些孩子冥頑不靈,則應適度懲罰。鐵的紀律是關愛加上堅定合理的管教,在執行鐵的紀律時,應先了解孩子的特質,才能定下合理的規範。

鐵的紀律必須嚴格而不嚴苛、明確堅定而不模糊。傳統上認為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這是所謂的「棍子教育」,是以「權力」來運作,以「恐懼」為動力。但隨著時代演進,知識資訊發達、社會價值多元化,打罵管教的效果通常會是負面大於正面。愛的教育是以「理解」來運作,以「鼓舞」為動力。

父母無不希望小孩能成為快樂、有成就的人。研究發現,在愛的教育基礎上,建立鐵的紀律,最有機會教出成功的孩子。愛的教育和鐵的紀律,應交替並輪流使用,因人所需,對症下藥,該懲罰時就適當處罰,該獎賞時也要不吝給予;不能讓孩子有「會吵就有糖吃」的錯誤觀念。

鐵的紀律要以父母及老師的關心、愛護和幫助為基礎,嚴明紀律能使學生成為有自信、自控、自護能力的人,德才兼備。有鐵的紀律,才是合理的愛的教育。(系列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