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底,英國足球聯盟決定禁止公布比賽成績,贏的隊伍也沒有獎盃。英國足球協會說,孩子為了贏而踢球,完全喪失踢球的樂趣。父母也會為了讓孩子贏而不斷督促,增加孩子的壓力。
許多家長和老師並不支持這種作法。一名兒童心理專家說,運動跟人生一樣,都會有輸有贏。沒必要禁止公布成績、頒發獎品。
台灣曾針對高等教育做過調查,大學生在創意部分最有自信,其次是團隊合作能力,但在「抗壓性」與「責任感」方面,則表現低落。高達四分之三的企業主認為,社會新鮮人需加強「穩定度與抗壓性」。
當今社會強調讓孩子獨立自主,強調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但孩子的自尊心這麼脆弱嗎?有專家表示,讓孩子的自尊心受一次打擊,讓他感受挫折,再給他正面激勵,也是一種磨練。
回顧歷代傳承下來的人生格言,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經風浪,磨不出優秀水手」、「絆腳石乃是進身之階」,真實的人生時時刻刻面對困難與壓力,如今強調的「零學習壓力」教育理念,可能要再深思。
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顯示,自控能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自我控制能力低,成年後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大,包括疾病、酗酒、吸毒、財務困難及違法犯罪等。主持調查的杜克大學心理學家表示,自我控制是極重要的技能。它能讓人評估自身所處的環境,準備好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設想好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等待那些值得等待的好東西,而不沉迷於短期的誘惑。
戴維斯加州大學的人類及社會發展系教授傑.貝爾斯基表示,科學家早就知道自控能力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發展產生影響,如身體狀況、人際關係維繫能力,以及保持健康與財務狀況等。
現在大家都強調不要輸在起跑點,因此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孩子學習各種才藝,甚至提早上小學課程。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接力賽,不同的是,下一棒仍是自己。幼兒園跑贏了,第二棒的小學階段可能落後。每一棒都要面對困難與壓力,不公布成績則不知道自己的程度與他人的差距,無法迎頭趕上或保持領先。
除了極少數的幸運兒,每個人的一生都是有輸有贏,有高潮有低谷。隨時有橫逆需要克服,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很重要,自暴自棄則永無機會,志得意滿則可能從贏在起點轉為輸在終點。
美國有的學校已把毅力、自我控制納入課程。科學家說,學童是否用功、有責任感、勤勞,比起智力更能預測學生的學業表現。也就是說,性格可能比智力更重要。毅力課程專家說,這些非認知能力是成功的必要元素,觀察那些成功者,無一例外,都展現出堅持且不屈不撓的毅力。
台灣不但大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抗壓性」與「責任感」方面表現低落,教育當局應重視。「零壓力學習」可能造成草莓族,自尊心脆弱而被過度呵護的年輕人,這樣的人很難建立責任感。(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