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莊淇銘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曾於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貧僧有話要說》回應文中提到「取」與「還」的觀念。有朋友看到後跟我說,是否可以再深入多談一些。我跟朋友說:「先聽一個有關沙克博士的故事。」
二十世紀初期小兒痲痺病毒肆虐全球,僅在美國,就造成每年數萬人發生下肢殘障,最有名的例子為美國的第三十二任總統小羅斯福(F. D. Roosevelt)。一九五一年沙克博士培養小兒痲痺病毒,經甲醛處理去活化後,在猴子身上測試證實可以誘發抗體產生。為了證實注射在人身上的安全性,沙克首先以自己和妻子、孩子作為首批施打之對象,獲得了公眾的信任。
當時,有醫療企業要幫他申請專利,告訴他會得到鉅額的專利收入。然而,沙克拒絕申請專利。企業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之所以能發現這疫苗,是許多人及社會的功勞。如果我出生在五十年前,是不可能發現這疫苗的。因為,當時尚沒有今日的醫療科學及實驗設備。我能在今日開發出疫苗,主要是因為許多前人研發的醫學知識及社會的進步所造成的,為什麼是我獨享申請專利?」他還說:「如果第一個發現太陽的人,要申請專利,那世界會變成如何?我今天能當到博士,有好的收入及實驗設備,主要也是社會進步提供了我機會,我現在生活已夠好了。我開發疫苗是要讓人類不要受小兒麻痺之苦,不是要賺錢。」因他的寬闊胸襟,使小兒痲痺已漸漸從許多國家中減少甚至絕跡。
朋友說:「我了解了。沙克認為他的研發成就及生活品質,來自於前人的努力及社會的進步。這就是『取』之於社會的觀念。所以,他將研發的沙克疫苗讓人們可以自由的使用,這就是『還』的觀念。」朋友說完拍著頭說:「我以前也讀過沙克博士的故事,怎麼沒有悟出這個道理?」回朋友說:「再跟你說一個紀曉嵐的故事。」
紀曉嵐有次陪乾隆到一個佛寺。佛寺的大佛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拈花微笑。乾隆問紀曉嵐:「為何佛對我微笑?」紀曉嵐回答:「佛見佛笑,因為皇上乃文殊菩薩轉世,所以佛見佛笑。」乾隆又問:「那為什麼佛見你也微笑呢?」紀曉嵐機智地回答:「佛笑我雖然反應聰敏,但未達開悟成佛的境界。」朋友笑著說:「你在笑我以前尚未開悟?」我說:「『悟』與不『悟』只有自己能覺『悟』。」
我從沙克博士及相關的知識中,領悟出「共生」的觀念。「取」與「還」就是「共生」觀念的內涵之一。「共生」的型態包括「時間共生」與「空間共生」。「時間共生」就是今日我們擁有的是許多前人的努力,以及今日我們的消耗如果超過地球的負荷,那我們是在掠奪下一代的生存資源。「空間共生」指的是地球村是共生的,一個國家二氧化氮排放過多,造成地球暖化,受災殃的是全世界。
站在「共生」的角度看,我覺得我生活在歷史上超幸運的時間,享受人類少有的安定與富足時段,從社會「取」得如此多的資源。是以,應該努力創造資源,將資源「還」給社會!任教授時,有個僑生畢業要到美國留學,跟我借了一筆錢,說好留學後找到工作還我。幾年後畢業找到工作,寫信來要還我錢,我回信說不用了。我當時只是把我的資源「還」給社會中的你。你現在有能力了。希望你將這筆錢幫我「還」給社會中需要的人。如果將來你創造了更多資源,歡迎你加入「還」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