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豆類家常菜中,我尤其喜歡香菇豆包。圖/童言
文與圖/童言
母親的豆類家常菜中,我尤其喜歡香菇豆包。
小時候,每逢這道菜上桌,一向好胃口的我,除了貪吃地多扒一碗飯外,飯後仍不時覬覦剩下的豆包,趁母親不注意時,即會伸出貪婪的食指,抓取一塊呼嚕吞下。
做這道菜前,母親會用開水略微汆燙豆包,去除油膩後,再將之切成長條狀;緊接著,把早已泡軟的香菇切作厚片。待一切就緒,母親就略炒香菇片爆香,隨即轉小火,放入豆包,將表皮兩面煎成金黃色,最後加些醬油、香菇水,燒乾入味,便大功告成。有時母親也會加一點糖,增添風味。
大豆製品在華人社會的多樣化與各種名稱,宛如西方人的乳酪;但咱們老祖宗利用黃豆所含的天然養分,製作出的各類產品,於食療健康上,卻是提煉自乳牛的奶製品所望塵莫及的。乳糖不耐症患者一吃到相關產品,往往引發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為此,大豆食品在歐洲蔚為風潮。我在挪威奧斯陸點拿鐵咖啡時,還曾被店家問及是否想用豆漿取代牛奶?
作家周芬伶在最新作品《北印度書簡》的〈豆腐格西〉篇中,描述一位喇嘛奉命到台灣學種菜、種菇類。回國後,他連最簡單的香菇都種不出來,倒是豆腐做成功了,立下大功而升上格西(等同於博士學位)。足見豆製品如何豐富了茹素者的飲食,更是華人老祖宗無庸置疑的驕傲。
儘管香菇豆包的做法簡單,但在國外生活的我買不到豆包,深深感受「巧婦難為無米炊」之慨嘆。因此,每次返鄉回台,當母親問我想吃什麼菜時,我總是不假思索地脫口說出:「香菇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