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熊秉明 展出對展覽會的反省 文/黃長春 |2015.04.24 語音朗讀 304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熊秉明及組詩〈opy〉圖/雄獅美術提供 熊秉明於畫廊寫詩圖/雄獅美術提供 熊秉明於展覽現場圖/雄獅美術提供 展場的一杯清水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圖/雄獅美術提供 一九八五年八月底,旅居法國四十年的熊秉明接受雄獅美術發行人李賢文的邀請,於雄獅畫廊舉辦他在台灣的第一次個展,展題為「展覽會的觀念——或者觀念的展覽會」。 這組珍貴的影像,就是三十年前,熊秉明在畫廊寫詩的工作情況,還有展覽當天開幕的盛況。 熊秉明(1922-2002),這一位在文學、雕塑、書法領域皆有所成就的哲學家,在這次的展覽會中,不同於其他藝術家慣例式地以「某某個展」來命名,而是以「展覽會的觀念」為題,來引起大家的思考與討論。 換言之,他要透過一個展覽,來提出他對於「展覽會的想法」。說得再具體些,就是「在展覽會中,展出他個人對於『展覽會』的反省。」 「對於生存的反省是哲學;對於藝術的反省是美學;對於展覽會的反省,應該是屬於美學的一個題目。而以展覽會的形式,來作為對於展覽會的反省,則只能是『觀念藝術』。」 熊秉明這麼說。因此在個展中,他以詢問、對話式的白話組詩內容,透過書法形式呈現,引導觀眾反省與默答,到底什麼樣的展覽會,才是值得觀賞、記憶與回味的。 懸在展覽會進口的第一首詩,是:「展覽,展覽,展出什麼呢?這個世界已經太滿。」熊秉明認為在現代消費、享樂與個人主義的強勢催誘下,人們不斷追求五色、五音與五味等極盡官能的刺激享受,而早已耳目眊聵,靈府堵塞,失去了欣賞的感受能力。 也正因他在國外看過太多空無一物的、塞滿垃圾的、喧囂震耳的展覽會,所以他要提醒觀眾:「你的眼睛已經超速,你的眼睛已經故障,慢下來,停下來,給你以新的看。」 什麼是「新」的看呢!除了以毛筆寫的白話組詩之外,熊秉明在展場中,還放了一杯清水,以及台灣當地的一塊石頭。關於水,他說:「我把這杯水奉獻給你,清冽的」;關於石,他說:「太黯淡了,太土氣了,原諒吧!獻給你,原樣的璞。」 水,是天地之血脈,能滋養萬物,象徵智慧,四大古文明都是大河孕育出來的文化。我默想著熊秉明的這杯水,是佛法甘露,也是基督聖言的活水。因為外在世界的形形色色,無法清涼充滿煩惱的火宅外,更無法滿足貪婪的感官,唯有象徵真理的生命之泉,才能讓我們擁有聖境之身,讓心靈永不再渴。 石,是天地之骸骨,人類最早的生產工具之一。占人類歷史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時間的石器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開端。展場中的璞石,令我聯想起曹雪芹的《石頭記》,還有《聖經》中的磐石。《石頭記》警示我們,人世間有如夢幻泡影的虛幻無常;而《聖經》則說到,唯有聽取並實踐真理聖言的人,才是將生命的基礎建立磐石上。是的,心若隨外在物質迷轉,就如同將生命的房子蓋在沙土上,一遇風吹雨淋,就會坍塌。 透過了這三十年前的老照片,我參觀了這個看似簡樸,卻又頗具哲思的展覽會。熊秉明的詩「……我要死了,我要生了。啊!啊!產婆在哪裡?產婆的兒子在哪裡?名字叫蘇格拉底的在哪裡?觀念在誕生中。」讓我想起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於雅典街頭,以反問及對答的方式,引導青年們內省何謂「美」、「善」……的本質。 受母親是產婆的影響,蘇格拉底認為,他只是在協助青年們,將那早已存在於人靈中的真理給接生出來吧! 和蘇格拉底一樣,熊秉明以一位助產士的角色,將我們拉出了平日在感官上與思維上,囿於物質與自我世界的舒適圈。這個「觀念藝術展」,對他或對觀眾而言,都是一種產痛,甚至是死亡的必經過程。 在當時,並不是每個觀眾都能接受這樣的展覽會,有些青年藝術家因為只能看見組詩的墨跡,無法進入文字的層次,而指摘熊秉明是《國王的新衣》中的裁縫師;也有人認為詩太詩,字太書法,而使人忘了展覽中所要呈現的主角──觀念。我想,觀眾在視覺與思維上所受的衝擊,與熊秉明受質問批判的痛苦,是一樣巨大的。 不過死亡形同產痛,不是結束,而是一扇門,是如水之清涼,如石之樸實之「永恆觀念」重生的必經之道。 前一篇文章 【看雲集.翰海微瀾】 王子復仇─《西遊記》與《哈姆雷特》 下一篇文章 【人間植物禪】 柳樹開花 熱門新聞 01【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04【遊藝筆記】蘇東坡的定惠院海棠2025.09.1605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06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07一日游泳課 盲童游向光明2025.09.1508外媒:陸邀川普訪北京 關稅恐成川習會障礙2025.09.1509斯文豪氏赤蛙 2025.09.1510南投智慧候車亭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課本沒有的歷史】飛虎隊的寶庫──壘允廠【島嶼紀事】百年石滬與新屋福興宮【文化印象】北京城老舍故居【書寫之間──任漢平、蔡振祿、陳彩雲書畫創作聯展】傳統與現代 交融之美【美哉斯土】畢律斯鐘樓傳大愛【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揚州鑑真圖書館‧美術館 作者其他文章觀「室閒茶味清── 盧廷清茶掛書藝展」疫情下,李賢文24節氣的創作【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的純粹與超越【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形式最關鍵【藝之至】 李欽賢百年舊驛在地色彩【藝之至】 李欽賢從美術史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