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普賢菩薩的德行最膾炙人口的就是表現在〈普賢行願品〉中的「十大願王」,這本是唐.般若所譯《華嚴經》(俗稱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因太受歡迎而獨立成篇,甚至目前坊間的八十華嚴把〈普賢行願品〉當作第八十一卷來流通,實是正確之舉。
因為原來第八十卷描述普賢摩善財童子頂,令入「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並為他指出證入法界之要義,以長長的偈頌宣說並作為全經的收尾,然而文字敘述上卻有「未完」的感覺。故知當年武則天支持法藏大師引進梵本,迎請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即八十卷本),然此梵本亦是「非完整版」,恰巧由後來的〈普賢行願品〉補入,連貫之後顯得「完美無缺」。
十大願王的內容是: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根據學者李利安的分析,以上「十大願王」可分為四種類別:
第一,信佛敬佛(包含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三條目)。第二,悔過向善(包含懺悔業障、隨喜功德二條目)。第三,求法修法(包含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三條目)。第四,濟生成就(包含恒順眾生、普皆回向二條目)。
「十大願王」由普賢菩薩宣講,把菩薩自我惕勵與慈悲眾生,既完整又有層次地表露出來。並且這樣的願行極其深遠廣大,所謂「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就是這樣的「無有窮盡」、「無有間斷」、「無有疲厭」,使得菩薩行成為一種永無終止的使命。
可以這樣說,大乘佛教的菩薩行在般若經典中可化約為六度萬行,而在華嚴系列經典可化約為普賢十大願王。前者以般若空性為綱領,後者以無盡願行為依歸,成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的最高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