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秉峻
文/曹郁美
在印度文化土壤培沃下誕生的佛教,處處可見到「蓮花」的足跡。蓮花的品種甚多,「分陀利華」譯為(大)蓮花,是蓮華中的極品,佛經以之譬喻為清淨無染的法性,其中《法華經》與《悲華經》的梵文經題,就直接用了「分陀利華(puṇḍarīka)」一字。故「妙法蓮華經」五字原意是「如大白蓮花一般清淨無染、具無上正法的經典」。
但《華嚴經》的「華」卻與大白蓮花無關,關鍵字avataṃsaka可譯為「華蔓」,即古德所云「雜華莊嚴」,係泛指一切花,並不獨指蓮花。
又為何都把此「華」當作「蓮花」解?自然是與毘盧遮那佛的報土──蓮華藏世界有關了。再加上知名偈頌:「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蓮花成了本經的最高象徵。
必須知道的是,在中國古文中「華」、「花」二字是相通的;故知「蓮華」即「蓮花」。
印度人為何如此重視蓮花?就民俗風情來說,印度地處濕熱,栽植蓮花容易,水中清蓮予人清涼、熱惱全消之感,甚受全民喜愛;就宗教文化來說,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知名的創世寓言,它是說大神毘濕笯在水中漂浮,不久他的肚臍長出蓮花,而大梵天坐在蓮花上,再由梵天的「心」創造整個世界。
這種水中生蓮花、蓮花創造世界的傳說,不知不覺影響了佛教,《華嚴經》六十卷本如是記載:「復次,佛子!菩薩生時,於摩耶夫人前地金剛輪中生大蓮華,金剛為莖,有十世界微塵等寶葉……」(卷五十五);八十卷本亦記載:「善男子!我昔曾作蓮華池神,時有菩薩於蓮華藏忽然化生……」(卷七十六)。在淨土宗不就有「往生西方、蓮花化生」的說法嗎?
此外,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吽」,意思是「歸依蓮華上之摩尼珠」。此真言為阿彌陀佛讚歎觀世音菩薩(蓮華手菩薩)之語,為一切福德智慧及諸行之根本。可知在佛教教義、儀軌中,「蓮華」是不可或缺的聖物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