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是孩子的天性,從遊戲中,他們亦能學會人際關係。圖/蕭雅娟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於二○○五年獲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二○一一年獲頒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文/洪蘭
多年來,我在台灣父母身上看到最多的,可以說是「焦慮」;更讓我難過的是,大多數父母都不明白,焦慮是完全不必要的。只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孩子;只有父母放寬心,孩子才能適性成長。
在台灣,父母的焦慮是可以了解的,因為社會變動得太多太快,過去父母教我們的那一套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又因現在資訊發達,三不五時就有「新發現」出來:不可以給孩子喝牛奶、不可以讓他開著燈睡覺、不可以……;更有人說:吃○○才會聰明、吃○○才會長高……。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紛至沓來,讓父母根本不知如何分辨真假,最後只好「從眾」,別人怎麼做,自己也跟著做,這反而助長了歪風。
為人父母其實不必那麼擔心。只要在正常有愛的家庭中成長,孩子的身體和大腦發育就不會有問題。
單就父母最容易擔憂的大腦來說,就算時代的變化再劇烈,人類大腦的發展也不會因而改變發展的程序。不論古今中外,孩子大腦的發展程序都是一樣的,加速不得,所以,「順其自然」仍然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即使稍微有些時間上的差異也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基因和後天環境不同,發展的快慢自然不同,好比高速公路上有一線的車走得比較快,另一線的車走得比較慢,但是只要車子有在往前移動,都不必太擔心,最後一定都會到達目的地;反而是有人嫌這一線道車子跑得不夠快,硬要變換車道,換來換去不但沒有變快,甚至出了車禍,欲速則不達,哪裡也去不了。
因為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龍,學校的課程又沒教我們自己的大腦是怎麼回事,所以坊間出現各種針對父母焦慮的弱點來賺錢,宣稱能幫助大腦發展、使寶寶聰明的腦力開發班。父母在掏錢讓孩子受罪前,請先用科學上的反證法來思考一下。
在科學上,反證法是最有力的。當「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命題出現時,就算你找到的一千隻烏鴉都是黑的,也不能證明這個命題的成立,因為只要找到一隻烏鴉是白的,這個命題便被推翻了。因此當「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廣告用語打動了你時,請靜下心來想一下,有些人「大器晚成」難道就是騙人的嗎?我們的人生,難道不是更像一場馬拉松、順利跑到終點就算贏嗎?人生不是百米衝刺淘汰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又如廣告說「孩子睡覺時,聽英文錄音帶可以幫助他學英文」,你也要問:睡著了,耳朵不是聽不見了嗎?聽不見如何學語言?美國加州就曾經試過,用電視教父母耳聾、但孩子聽力正常的兒童學英文,結果發現無效;語言的學習是互動式的,孩子必須跟真人互動才學得會。至於吃了某種奶粉會更聰明等的說法,請稍微想一下,諾貝爾獎得主幾乎都沒有吃過這些補品,他們的大腦也發育得很好。只要孩子的營養夠,都不必吃補腦的補品,萬一裡面有重金屬就更糟了。
這種反思法,可以幫助父母思辨廣告的真假,不必因為別人做而跟著做。
遊戲才是孩童的天職
我認為,與其花錢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才藝班,還不如花錢請人打掃做家事,把時間省下來陪孩子,帶他去戶外踏青,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觀察力是訓練出來的,不同的環境有各種不用的刺激,孩子透過熟悉、區辨(先熟悉才發展得出區辨力)、推理、假設、驗證的步驟,學習到這個物體或概念。這種學習是最有效的,也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條件。
遊戲不但是孩子的天職,還能教會孩子如何與別人相處。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成功要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一個有正向學習態度的孩子,永遠可以學新的東西,不必怕將來要用的知識現在還未發明。從目前檯面上的成功人士身上,我們經常看得到「學校的成績不等於出社會後的成就」的好例子,父母只要肯放下焦慮想一想,就馬上會知道過去的觀念要改變。孩子只要有長處,你就不必替他耽心,因為出了社會他是用長處跟別人競爭。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養育兒女的路途也像馬拉松一樣漫長;天天帶著焦慮的父母,恐怕不等孩子成人,自己就先「百年」了。爸媽們,放輕鬆點吧。
(摘自《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於二○○五年獲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二○一一年獲頒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