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幾年的梅雨季延後又縮短天數,無助於解旱。圖/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台灣旱象嚴重、水情嚴峻,各方皆期待梅雨季能解旱象,不過台灣師範大學觀測研究指出,台灣位處的西太平洋水溫異常升高,不利梅雨鋒面南下,導致梅雨季逐年延後,讓梅雨季有延後、日數縮短約四分之一的趨勢,且降雨強度雖提高,反而使水庫淤泥增加,不利蓄水,無助解除旱象。
台灣師範大學昨舉行「極端氣候」研究成果,由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婉如、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王世宇等科學團隊,分別針對台灣梅雨季和北美極端氣候進行研究。
黃婉如表示,研究團隊蒐集台灣近三十年的梅雨季相關資料,經觀測分析後發現,台灣梅雨季開始時間有延後趨勢,從五月中延後到五月下旬,甚至到六月初才開始;且梅雨鋒面頻率也逐年減少,一九八二年到一九九○年梅雨季天數平均有二十天,但二○○○年後平均約十五天,減少了五天。
黃婉如說,由於西太平洋熱帶海水溫異常有關,上升的幅度是全球海溫的二至三倍,導致冷空氣往北影響梅雨鋒面,讓梅雨鋒面「下不來」,因此造成台灣的梅雨季開始延後,讓梅雨鋒面頻率減少。
除梅雨延後、縮短,黃婉如也指出,午後熱對流的降雨強度增加,但強降雨容易夾帶大量泥沙,反而不利水庫蓄水,而降雨頻率與強降雨皆集中在台北。
全球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只是台灣,王世宇率領的研究團隊,則大量使用十七個氣候模式,針對北美的極端氣候進行研究,發現北美酷熱、寒冬的兩極化天氣型態,並以電腦模式追蹤石化燃料對極端氣候的影響,結果發現使用石化燃料會深化北美的極端氣候,造成乾旱更乾、酷寒更寒。
黃婉如說,除了解台灣梅雨季變化趨勢,也提醒大眾能重視全球暖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希望後續能研究暖化對地區性氣候的其他效應,並及早找出因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