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9線馬太鞍溪橋臨時便道21日晚間因新堰塞湖溢流,昨日早晨公路局搶修團隊檢視狀況,目視2公尺大涵管尚完好,道路沒有受損,但路面淤土、樹枝甚多,已開始清理、搶修,於中午12時恢復通車。
圖/交通部公路局提供
花蓮縣光復鄉敦厚路42巷中,各家戶門口堆放許多沙包。圖/林佳彣
【本報綜合報導】花蓮光復鄉洪災釀19死,迄今仍5人失聯,今天滿一個月,中央前進協調所昨宣布退場轉型,但這場可預見卻來不及阻止、台灣罕見的重大堰塞湖災害,至今責任不明,只盼罹難者不白白犧牲,悲劇別再重演。
洪流退去後的光復鄉,滿目瘡痍,5萬7千人次國軍、45萬人次「鏟子超人」都加入救災行列。如今堰塞湖約剩150萬噸水,受損堤防加上太空包已加高到6公尺,昨終於解除紅色警戒、降為常態警戒,中央前進協調所任務退場轉型為任務編組。但許多家戶淤泥清完,家具全毀,一樓空空蕩蕩,還得搶愛心二手家具,也有人深怕洪災夢魘再來不敢擺家具;商家、菜市場至今無法正常營業,災民感嘆「為什麼我們像難民一樣」?
模擬結果不同 撤離數暴增
9月下旬樺加沙颱風來襲,地方政府與中央開會,根據縣府提供的會議紀錄,9月21日下午3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與縣府消防局、警察局視訊會議,內政部原採用林業署委託陽明交大團隊的模擬結果,當時評估須撤離245戶約600人,同日下午4時許,內政部改採台灣大學團隊的最新模擬報告,推估潰堤波及範圍大幅擴張,撤離戶數暴增至1801戶約8000人。
花蓮縣消防局長吳兆遠回憶,21日晚間6時與內政部開會時,才驚覺撤離人數暴增13倍,「從600人變8000人,實在太突然,大家都很訝異,也根本沒有那麼多收容所」。討論時,中央提出「垂直避難」做法,這也是花蓮第一次在重大災害時採這種避難模式。
建立機制 將強制執行
花蓮縣府21日晚間7時取得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協助套圖,框列1801戶名單,緊急協調國軍與地方公所展開強制撤離;隔日上午7時林業保育署發布紅色警戒,預警堰塞湖24小時內可能潰堤,縣府、鄉公所與國軍加速執行撤離。光復鄉長林清水說,這次範圍太大,「百年沒遇過」,垂直避難也很難確認居民有沒有都待在2樓。若中央能更早提供一致的評估數據與明確撤離指示,地方能更早部署,應該不會這麼慘。
花蓮光復鄉極少有颱風、土石流撤離經驗,9月23日堰塞湖潰決,沖出長者數位落差、民防體系不足等問題。經過慘痛教訓,中央、地方建立撤離機制,未來發布警戒,將主動要求警察、消防,甚至國軍、替代役協助,並強制執行。
馬太鞍溪新堰塞湖21日晚間溢流,約9時30分抵達臨時便道,後來淹沒便道路,交通部公路局緊急搶修後,已於昨日中午12時開放南北通車,禁行全聯結車,並限速3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