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常態化,乾旱、洪水、豪大雨的頻率愈來愈高,對於城市的治理形成嚴峻挑戰。台北市長柯文哲、台中市長林佳龍和桃園市長鄭文燦等人日前在一項永續城市高峰論壇中不約而同表示,未來將朝向綠色城市目標邁進。儘管各自強調的重點不同,這樣的理念必須落實到每一位市民,唯有市民在食衣住行中實踐綠色生活,才能真正成為綠色城市。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已有五成以上的人口聚集在都市,包辦了全球八成的GDP,都市所需能源與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的七成;使得都市在對抗氣候變遷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許多人以為要達到經濟成長,又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不可能的任務,可是德國知名綠色城市杜賓根做到了。自二○○六年起擔任杜賓根市長的鮑里斯.帕爾默(Boris Palmer)指出,杜賓根自二○○七年起迄今,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百分之十八,同期間工作機會卻年年增加,經濟也維持成長,事實證明,只要有目標與策略,可以同時達到經濟發展與減碳的雙重目標。
目前杜賓根市的能源有四成來自再生能源,自二○○七年以來增加了十倍。為鼓勵市民認同再生能源,市府採取許多措施,例如,徵詢學生家長意見,是否願意孩子的學校使用太陽能,同時讓家長參與這項投資,這項在學校屋頂廣設太陽能板的專案效果極佳,生產多餘的電力可以回饋社區,家長們每年還可以收到一定的投資報酬。其次,市政府發起燈泡舊換新活動,民眾把舊燈泡拿來換LED省電燈泡,不僅使用壽命延長且省下更多電力。
首次來台訪問的帕爾默看到台灣馬路上這麼多的機車,印象特別深刻,他建議台灣可以改用電動機車,可減少碳排放和空汙,更安靜也更乾淨。由於汽機車不斷增加,工廠煙囪也肆無忌憚地排放黑煙,台灣空汙早已亮起紅燈。如果短期內無法限制民眾騎機車,那麼把高汙染的機車轉換為低汙染的電動車,不失為可行的方式。
針對未來的綠色城市願景,柯文哲表示將從田園城市、海綿城市著手。夏天台北市溫度比周圍高出四度,形成熱島效應,他打算把市區道路改為透水鋪面,規畫滯洪池,把台北市變成像海綿一樣的城市。將公共運輸比率由現行百分之五十二提升至百分之八十,有完善的公共運輸,民眾不必使用自家汽機車。一方面強化捷運與公車路網,另方面擴大自行車專用道,凡是四十米道路都要另開闢自行車專用道。
綠色經濟所代表的是,追求經濟發展時,兼顧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領導人所忽略的目標與價值。從德國杜賓根市的經驗來看,只要有完善的策略與適當的誘因,將經濟成長與二氧化碳排放脫鉤是完全做得到的。近年來台灣的天然災害愈來愈頻繁,各城市要達到綠色城市的理想,必須讓更多市民體認實踐綠色生活的必要性,共同邁向真正的綠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