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時,台灣總會上演一場救水及節水的時令大戲。但時間一過,梅雨季一到,就像好了瘡疤忘了痛一般,一下子又被遺忘。
如今號稱十年最慘旱象,已逼近。石門水庫與苗栗永和山水庫,蓄水量都創歷史新低;石門水庫更已降到蓄水率的四分之一以下;日月潭水位也逼近近十年同期最低。
這些現象已引發廣泛的限水呼籲及相關措施,如經濟部將減供新北、桃園、苗栗等地區工業用水量,由百分之七點五,提高至百分之十。第三階段分區限水也即將推出,對象鎖定的也是石門與永和山水庫供水區。
我們必須提醒政府,每年的缺水現象,節水措施雖然重要;但如果不從源頭管理,根本無濟於事。
台灣屬島嶼地區,冬天的鋒面、春天的梅雨,及夏天的颱風及雷雨,定期會為台灣帶來豐沛的雨量。但是種種人謀不臧的行動,讓這些雨水,無法遺留在我們的山林中,一場大雨馬上流向大海。
這其中,高山農業的三大作物,包括果樹、高山茶及高冷蔬菜,不能辭其咎。看看梨山光禿禿的山坡地,就知道當年的政策為害多深。晚近,退輔會農場放租高山農業,業者開始除掉果樹,改種高冷蔬菜,水土保持問題更為嚴重。
人人皆知,高冷蔬菜是淺根作物,最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加上,業者為提高產量,使用化肥及生雞糞,更造成下游水庫的優養化。水庫優養化的後果,就是水中溶氧耗盡,造成水質的嚴重惡化。
依環保署二○一二年的監測,台灣二十座水庫中,就有十三座有優養化的疑慮;其中以石門水庫最為嚴重,指數達到歷年新高。除石門水庫之外,寶山、明德、白河、曾文、鏡面與阿公店各水庫也都有優養化問題。
水質不好,淨水場就必須加入更多氯進行消毒,後果就是致癌風險的增加。平地缺水,水庫又優養化,更是雪上加霜。
在低海拔地區,則以檳榔樹為害最烈。檳榔樹樹根過短,不利於緊抓土壤,且因扎根不深,吸水性不足,自然無法涵養地下水。中興大學黃萬傳教授多年前即曾警告:檳榔樹的氾濫,嚴重影響台灣未來水資源的供應。
茶葉種植未嘗不是如此;只要到茶園觀察,放眼一看,除了茶樹,周遭一定不允許任何其他物種共生。水土保持最需要的多元植被,在茶葉種植過成中,根本是被犧牲的一部分。
如果無法解決上述的根本困境,則台灣每年春雨之前,一定會不斷重複狼來了的遊戲!大陸幾年前,鑑於大西北地區黃沙遍地,開始推出「退耕還林」政策。除了種樹植草,更要求所有的牛羊,一律不准上山飼養。
台灣也該思考,為了保障水源的涓涓不斷,我們也應該「退耕還林」,讓山林回歸自然,讓植被復生,以保障世世代代,在未來能享有乾淨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