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分析發現,在網路上,憤怒情緒比快樂情緒傳播得快。如阿拉伯之春就是因網路上的憤怒情緒蔓延發洩而掀起。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也因網路串連而聲勢壯大。
在許多媒體網站,爭議新聞常見「毒舌」留言,有情緒性、偏頗意見,也有淪於意氣用事的筆仗。台灣重視「婉君」,但要從「巨量資訊」中挑出有建設性的留言或主張,需要時間篩選。
網路留言、推文「毒舌」,名人、政治人物,甚至一般人都難避免。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上電視「吉米金莫直播秀」,在這個著名節目中,受邀者都要唸出那些刻薄自己的推文。歐巴馬愛打高爾夫球,一段推文說:「有沒有法子用飛機把歐巴馬送到地球另一端去打,然後把他留在那兒?」意指他父親的祖國肯亞。
主持人吉米金莫也很毒舌,歐巴馬說他不傳簡訊,也不開車。金莫反問:「是不是因為你需要有出生證明,才能拿到駕照?」歐巴馬面無表情答道,「肯亞人開車是在路的另一邊」。肯亞曾是英國殖民地,走路、開車靠左。
「毒舌」沒有學術定義,它包括不具「殺傷力」的戲謔、諷刺留言,多半出現於朋友間或電視節目裡的主持人和來賓。「毒舌」也包含惡毒言詞、挑釁話語,非理性批評。政治人物也許氣到發瘋,但在公開場合要表現高EQ。
部落格、電郵都不完全是虛擬世界,很多日常發生的事,人際關係,都在網路世界延伸,完全不輸真實世界,甚至由於方便性和匿名性,有過之而無不及,容易傷害他人。一般人若沒有太好的EQ,或抗壓性較弱,網路留言太毒舌,會對他們造成困擾、壓力,毒舌話語因此淪為網路霸凌。
美國佛羅里達洲一個十二歲女孩,因不堪同學在社群網站連續數月的惡意攻擊,前年九月跳樓自殺。她的母親說,女兒曾收到「你很醜」、「你為什麼還活著」及「去自殺吧」等惡意簡訊。
美國學者蘇勒專研網路心理學,他說曾經上網的人都曾目睹或因刻薄評語而感覺受傷,「如果你想成為部落客或推文,最好經得起惡意批評。」
近年興起的「網路『去約束』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網路世界的言行通常不會出現在真實世界」,其結果可能良性(不尋常的仁慈與慷慨)或惡毒,如粗魯的語言、苛刻批評、憤怒、恨意甚至威脅。
匿名留言及評論引起愈來愈多爭議。媒體指出,有些人潛伏在網站留言版,匿名散布唯恐天下不亂的意見,被稱為「論壇流氓」。紐約《水牛城新聞報》因此要求留言者,必須提供姓名等基本資料。
大陸三月一日起實施網路「實名制註冊」,嚴防傳播危害國家利益的言論。這雖被視為侵犯言論自由,但無法匿名使一些「論壇流氓」縮手,也減少一般匿名留言者的「任意性情緒」。
許多國家開始採取類似政策,限制宣揚仇恨、歧視宗教與分化族群的言論;若干網站也對匿名評論採取各種應對方法,包括一律禁止匿名言論,或使用過濾軟體刪除不雅貼文。美國一位媒體主管說:「繼續任人匿名放砲,對新聞網站並無好處,匿名評論也沒什麼值得捍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