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霧霾是什麼,如今有四大「霧霾帶」。而不過幾天前,大陸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震撼全中國,台灣媒體審視國內,發現這幾個月高雄的「空汙旗」沒降過,中南部三月每天都應戴口罩。
霧霾來得迅猛,環境反撲就是這樣。大陸環境專家說,治空汙需時間,必須調整目前百分之七十用煤、百分之二十用油氣的能源結構,但預估到二○二○年,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只能從九成調降到八成五。
大陸實施新版《大氣汙染防治法》,將隨機抽檢、暗查暗訪,不讓「烏賊工廠」有僥倖機會。環保部長說,治霾辦得到,但難度大,排放量要「從千萬噸水平降到萬噸」,一千倍!一代的經濟成長,需要兩三代才能還清環境債。
高雄空汙以工廠排放為大宗,占總排放量六、七成;機車數量居全國之冠,空汙量占三、四成。官方也說環保成本極高,要兼顧經濟發展,可能也要十幾年。
台灣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比例高,想邁向非核家園,用電量卻年年攀升,政府推動綠電認購,購買率卻不到千分之一。去年核能占總發電比重一成八,再生能源僅百分之二點八六,短期難以靠再生能源支應核能歸零空缺;且再生能源發展尚未純熟,價格比一般發電貴四成。
倫敦從前稱霧都,工業革命後更嚴重。二十世紀開始治理,一度減少每年的「霧日」天數。但倫敦二○一○年公布,由於柴油汽車及天然氣暖爐,空汙在歐洲仍最嚴重。
世衛組織日前發布報告,全球僅一成二城市的空氣品質符合世衛規定。經合發展組織也警告,世界近半城市的空汙超標至少二點五倍。霧都、灰京其實遍布全球。
去年亞太經合組織在北京開會,政府下令汽車限行,汙染企業停工,確保會議期間空氣質量,當時天空的藍色被稱為「APEC藍」,北京奧運時也有「奧運藍」。
幾天的「APEC藍」能做到,表示方法可行,但要天天天藍,需長期整治,需政府更強決心:也應如聯合國氣象會議,成立全球空氣組織,加速跨國合作,如法國前年空汙超過歐盟標準上限,面臨歐洲法院起訴,數億歐元罰款。
沙塵暴也是空氣殺手。上個月,來自北非的沙塵暴籠罩以色列,視野茫茫。北京的沙塵暴也多次吹來台灣。歐洲各國竭力控制二氧化氮濃度,避免跨國汙染,亞洲也應成立空汙法院,減少這種全球化危害現象。
霧霾天氣常態化,催生了中國的「防霾經濟」,PM2.5防護口罩、空氣淨化器暢銷到斷貨。防霾經濟的商機愈大,其實代表空氣品質愈差。台灣在不能淨化空氣之前,戴口罩可能也將常態化,超過戴眼鏡的普遍性。
環保署研擬針對季節性空汙採「不同季節、不同管制」作法,提高嚴冬空汙管制標準,降低本土汙染。但地方政府反映,環保署空有PM2.5指標預報,卻未訂出濃度超標緊急應變規範,如戴哪種口罩,至今不清楚。
比起土石流等大地反撲,空氣反撲更是健康殺手,直接危害生命,台灣的「穹頂之下」也有「空汙迅猛龍」,政府要更嚴肅面對,制訂更嚴格SOP,否則美麗島會變成「霧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