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製春節宮燈,河北省石家莊市槁城區的人們忙著為大家增添「年味」。
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近年來,台灣各行各業有愈來愈多的人為掌握春節商機不休息,努力「拚經濟」,大陸也不遑多讓,有些地方甚至是愈到過年生意愈暢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的槁城區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家家戶戶歡喜準備年貨時,區裡的梅花鎮屯頭村為了幫海內外華人增添「年味」,從過年前就開始忙碌。
這裡被譽為「中國宮燈第一村」,製作歷史遠溯漢代,是河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光是槁城區一年可以生產五千萬對宮燈,產值達人民幣十億元,占全中國宮燈總產量的八成。
過年前,當你走進村子,可以看到街道兩旁的燈籠販賣部,一輛輛滿載燈籠的大貨車駛出村子,當地村民告訴中新社記者,與往年相比,今年最新的變化是,有一些訂單來自網路。該村支書蘇振國就說,這個村子製作宮燈加工的人家有上千戶,幾乎每戶都在網路上開了商店,約一成的燈籠是透過網路銷售出去。
新生代接班有創意
二十七歲的李康幫父母經營一家規模不大的宮燈加工廠,他說從少年時代幫父母製作宮燈就是他最美好的過年回憶,他記得,那時的宮燈都是手工製作的,他很喜歡和同伴一起用鐵絲固定竹片做成燈籠骨架,每完成一些成品,大人就會給他們零用錢作為獎勵。
三年前,李康在網路上開店,他的客戶不受空間限制,大江南北都有,「網上開店不光讓我家生意更火,我們無法做的訂單還能介紹給其他人。」李康說,曾有一位外地客戶需要定製直徑八公尺的大燈籠,他家做不了,便將此單交給了專門製作大型燈籠的老藝人。
海外輸出
濃濃年味
二十八歲的蘇思遠也是宮燈接班人,他不只在網路上開店,還作「私人定製」服務,蘇思遠說,他們根據客戶的要求,在紅燈籠上印上各式各樣的字樣和圖案,這個創意讓他們的宮燈大受歡迎。
一家鑽研槁城宮燈的公司總經理史有全也說,進入臘月以來,他們平均每天都能在網路上接到一百多張訂單,也是要歸功於「私人定製」服務。這家公司自二○一三年在淘寶網、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子商務網站開店,網路的銷售額占該公司年銷售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蘇振國說,年輕一代頭腦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這正是槁城宮燈傳承的希望。
槁城宮燈不僅紅遍中國,也向海外輸出濃濃年味,遠銷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澳洲、新加坡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有全說,有濃郁中國傳統文化年味的宮燈產品搭上網路便車,更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