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全民英檢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不過就實際的狀況看,教育部卻缺乏一套完整的思考與配套模式,也就是說,讓全民英檢變成一種流行,卻無法具體提升全民的英文能力,甚至是國際視野。
國內現行共有八種英語能力檢測機制,教育部日前宣布,未來教育部所要求的英語能力,都將以「歐洲共同語言能力分級架構(CEF)」為標準。針對這樣的做法,個人認為是符合時代的趨勢,更可以釐清現在市場上的亂象,不過這樣的政策必須多面向的宣導,才能有效導正目前的景況。
此外,最近有民間機構以此標準,對國內五十多所各級學校進行英語聽力、閱讀測驗,發現國一資優生的聽讀能力,遠超過大學生。這樣的現象其實正反應出家長在這一波的學習英文潮流中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讓孩子很早就接觸英文,但是卻沒有賦予正確的方向,以致孩子只懂得學,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學,所以越是到高等教育時,對於英文的熱度勢必會逐漸減退。
這樣的問題存在已久,但是我們鮮少看到教育當局加以正視,往往只是懂得不斷的推出各式各樣的檢定機制,卻忽略了語言本身的實際功用,所以造成有許多人英文講得很棒,但是整體的人生視野卻沒有提升,甚至有語言學校學生在從事翻譯工作時,因為對於事務不了解而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譯結果。
因此,我們建議教育當局應該在引進更多檢定方式的同時,應該教育孩子及父母更多正確的觀念,畢竟懂英文是一回事,運用是另一回事,而藉由英文自我提升,恐怕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