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於吉時在信眾和神轎相送下焚化,謂之遊天河,代表王爺返回天庭述職,同時也將地方災疫盡數帶走。
圖/楊錦煌
【記者阮愛惠台南報導】楊錦煌以前拍王船祭,是觀光客的心態,只想把它拍得美美的;開始探究王船文化之後,他發現背後的歷史源遠流長,充滿人文意涵,他愈深入就愈有興趣。
楊錦煌說:「起先,我在網路搜索『王船祭』的資料,後來我到圖書館去找相關的書,發現文字資料並不很多;於是我再去搜索論文,發現台灣保存王船祭儀的宮廟還滿多的,除了台南,還有雲林、嘉義、高雄、屏東、小琉球、澎湖、淡水等地,近六年來,我總共拍過八十多艘王船,愈拍愈有興趣,我本來沒什麼宗教信仰,拍王船之後,我潛在信仰因子都被激發出來了!有一段時間,我連睡前都在看王船的書和論文!」
以攝影記者的視角來凝望王船祭典,加上多年的文化探討與現場涉獵,楊錦煌有別於一般拍攝者,在取景及構圖上,不但兼具研究者的儀式關照如取舟參、拍船醮……,他更掌握了攝影美學的技巧與光影處理如抽焦、夜拍等,因此,他拍的王船作品除了藝術的美感,還有濃厚的人文意趣。台灣民俗學者黃文博指出,回首過往,還未有人像楊錦煌這樣,用如此多面、廣泛的角度,來詮釋台灣的王船祭典文化。
二○一三年四月,楊錦煌整理近六年來拍攝的王船作品,用盡積蓄,自費出版了《台灣王船映像》攝影集,並且在去年十一月於台南文化中心舉行個展。他說:「拍攝王船的時間軌跡,是我往返於相機與心靈之間的遊戲,也可說是我對台灣這塊土地所能付出的一點愛與心力。」
小百科 燒王船
王船是王爺往來天庭、人間所搭乘的交通工具,也是信眾虔誠祭拜的祭典法器。每逢香科,廟方於數月甚至一年前先行造船,形制全仿真船,大小也依神示而定。期間各相關儀式隨王船逐漸完工依序進行,船身建造完成後,船體裝飾、雕花、繪畫、糊紙等,亦延請藝師製作。
王醮科儀告一段落,民眾備辦各項王船需用物品,按艙口簿添儎分裝入十三艙,清點驗艙後,恭請王爺、兵將、水手登舟。原本停泊於廟埕的王船,由地方民眾合力牽引拖行至王船地或海邊水涯,部分地區全以人力牽引,「陸上行舟」的景象也創造出祭典活動的另一波高潮。王船至送王地就定位後,祭典工作人員向王爺拜別,卸下服制帽冠,王船於吉時在信眾和神轎相送下焚化,謂之遊天河,代表王爺返回天庭述職,同時也將地方災疫盡數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