穱,古又名「麥」,今名「大麥」。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中的「麥」,都應解作大麥。
圖/潘富俊
穱,古又名「麥」,今名「大麥」。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中的「麥」,都應解作大麥。
圖/潘富俊
文與圖/潘富俊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大苦鹹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節錄〈招魂〉
穱,古又名「麥」,今名「大麥」。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中的「麥」,都應解作大麥。
大麥可能原產於中國邊緣的山嶽地帶,包括雲南、西康、青海、蒙古至朝鮮半島。這些地區的居民,自古以來均栽培裸麥(大麥的品種之一)維生。
根據出土文物的研究,得知遠在新石器時代,距今五千年前,中國的邊疆民族已在黃河上游栽培大麥。因此,古籍包括《詩經》與《楚辭》中的「麥」宜一律解為大麥。〈招魂〉中的「穱麥」二字均指大麥,其中「穱」是大麥的一種,屬於早熟的品系。
《本草綱目》云:「麥之苗粒,皆大於來,故得大名。」其中的「來」是小麥的古稱,小麥粒適合磨成粉作麵食;而《廣群芳譜》說:「大麥只堪碾米作粥飯,及餵馬。」宋.劉克莊〈哭孫季蕃〉詩句:「自有菊泉供祭享,不消麥飯作清明。」提到的「麥飯」就是大麥煮成;另外,蘇東坡有〈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詩,也是用大麥煮粥。
大麥自古有廣穬麥、黑穬麥、赤麥、青稞麥等著名品種,其中的青稞麥至今仍是藏胞的主食。
目前全世界各地均有栽植生產大麥,主要用作飼料,約占總生產量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其次是供釀製啤酒。
【詩文註解】
①穱:音爵。
②宗:家族之尊長。
③食多方:供祭食物有許多種。
④粢:音資,黍的一品種。
⑤挐:音如,摻雜。
⑥辛甘行些:行,使用。全句謂使 用香辛料及甘甜佐料。
⑦臑:音儒,嫩而軟貌。
⑧和酸若苦:和,調合;若,及也 。全句謂調合酸及苦。
⑨陳:陳列。
⑩吳羹:照吳地作法熬煮的羹湯。
【植物小檔案】
學名:Hordeum vulgare L.
科別:禾本科
越年生草本,全株光滑,高五十至一百公分。葉鞘兩側有葉耳。花序穗狀,直立,長五至八公分,每節三枚結實小穗。穎線形,頂端之芒○.八至一.五公分;外稃亦具芒,穎果不易脫粒,頂端有毛。
(貓頭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