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Saccharumsinensis Roxb. 科別:禾本科
多年生高草本,高度可達3公尺以上,稈粗壯,徑2至5公分,綠色至棕紅色,分主莖與分蘗莖。圖/潘富俊
學名:Saccharumsinensis Roxb. 科別:禾本科
多年生高草本,高度可達3公尺以上,稈粗壯,徑2至5公分,綠色至棕紅色,分主莖與分蘗莖。圖/潘富俊
文與圖/潘富俊
胹鱉炮羔,有柘漿些。
酸鵠臇鳧,煎鴻鶬些。
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節錄〈招魂〉
兩漢之前,「柘」指的是甘蔗。除《楚辭》外,漢代〈郊祀歌〉中「泰尊柘漿」的「柘」也是甘蔗,「柘漿」即甘蔗汁。
〈招魂〉的「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是指用燒鱉烤羊和甘蔗汁來祭悼亡魂。
甘蔗在漢代以前,被視為稀有的高級食品,只有富貴人家才得以品嘗,也是當時重要的祭品。
《詩經》及其他古籍均未提過甘蔗,因此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的文獻應為《楚辭》〈招魂〉篇。由本篇可知,戰國末期,楚國已經榨甘蔗汁作飲料了。
兩漢時代,楚地已有甘蔗生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描寫楚地雲夢大澤的產物有:「其東則有……諸柘巴苴」,其中「諸柘」即甘蔗。
甘蔗的種類和品種極多,《群芳譜》收錄的有竹蔗(杜蔗)、荻蔗(白蔗)、西蔗及紅蔗數種。
中國早年栽培者,包括《楚辭》本篇所提的甘蔗,應為莖皮白色或淺青、淺黃近於白色,蔗稈較細且節間較長的竹蔗或荻蔗,俗稱「中國竹蔗型種」,為抗瘠耐旱的品種。
原產地在華南,春秋戰國時代之前,已向華中一帶發展;漢代以後才引進稈長、節密、汁多、糖分高的「熱帶型種」(S.officinarumL.);至於目前作為果蔗栽植的黑皮甘蔗,最晚唐代已有栽培。
【詩文註解】
①柘:音蔗。
②胹:音而,煮到熟爛。
③臇鳧:臇音絹,一種煮肉方法,類似現 今的燉。鳧音服,水鳥。
④鶬:音倉,水鳥名。
⑤露雞:烤雞或滷雞。
⑥臛蠵:臛,音霍,肉羹。臛蠵則是以 龜肉煮羹。
⑦厲:味道濃烈。
⑧不爽:沒有失敗。
(貓頭鷹出版)
學名:Saccharumsinensis Roxb. 科別:禾本科
多年生高草本,高度可達3公尺以上,稈粗壯,徑2至5公分,綠色至棕紅色,分主莖與分蘗莖。
葉片闊而長,寬2.5至5公分,葉表面粗糙,葉緣有細鋸齒,葉片基部有葉鞘相連,葉鞘包住莖稈,每節一葉。圓錐花序白色,長40至80公分,主軸有白色絲狀毛,花序多節,穗軸逐節斷落,小穗成對生於各節,一有柄,一無柄,均結實。
甘蔗廣泛栽培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