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古名「禾」或「穀」「粱」;今名「小米、粱、粟」,是中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可遠溯至石器時代。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曾挖掘出罐藏的小米粒,表示在六千年以前,華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栽植。(貓頭鷹出版提供)
圖/潘富俊
文/潘富俊
蘭薄戶樹,瓊木籬些。
魂兮歸來,何遠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節錄〈招魂〉
黃粱,古名「禾」或「穀」「粱」;今名「小米、粱、粟」,是中國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栽培歷史可遠溯至石器時代。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曾挖掘出罐藏的小米粒,表示在六千年以前,華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栽植。
根據記載,自神農時代起,小米就是皇帝躬耕儀式所用的五穀之一,是古人賴以維生的穀類作物。《楚辭》〈招魂〉篇中也以稻、麥、黃粱作為主要的祭祀供品。
粱粟類經長期栽培,已發展出許多變異類型和品種,《齊民要術》中有八十六個品種,《授時通考》則收錄二百五十一個品種;近代中國可辨識的品種已有一千五百個以上。
其中可以粗略區分為「粟」和「粱」兩大類。果穗較小、穀粒較細、米粒不黏者為粟;果穗較大、穀粒較粗、米粒較黏者為粱。
祭祀用的小米是米粒較黏的「粱」或更黏的「秫粟」。
粟類米粒的外殼稱為「穎」,有紅、橙、紫、黑、黃、白等顏色,外殼黃色者即〈招魂〉提到的「黃粱」。
「粟」在古代曾經用以泛稱所有糧食,例如殷商遺臣伯夷「不食周粟」,其中的「粟」就是泛指糧食。由於古代的俸祿以粟的量來計數,因此「粟」也代表俸祿。
植物小檔案
學名:
Setariaitalica(L‧) Beauv‧
科別:禾本科
一年生草本,莖稈直立,高可達一百五十公分,常由基部產生分蘗。葉線狀披針形,長十至四十五公分,寬○‧五至三公分;葉鞘邊緣具纖毛,葉鞘綠色,可行光合作用。
頂生穗狀圓錐花序,穗長十至三十公分,寬一至五公分,小穗簇生於花軸分枝上,長約○‧三公分,基部有剛毛狀分枝一至三,成熟時分離脫落。每穗有小穗三千至一萬個,均能結實。果小而量多。
【詩文註解】
①薄:草木叢生。
②樹:種植。
③何遠為些:為何滯留遠方而不
歸?
④宗:家族之尊長。
⑤食多方:食物豐富,各種烹調
都有。
⑥粢:音資,黍的一品種。
⑦穱:音爵,麥的一品種。
⑧挐:音如,摻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