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鼓班去年得到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全國冠軍,圖中為老師陳秀屏。圖/唐氏症基金會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近來唐氏症基金會發現唐寶寶音感很好,所以有太鼓、打擊樂、舞蹈等訓練平衡和一技之長的課程,去年底基金會就勇奪第七屆全國心智障礙者才藝大賽全國冠軍,讓董事長林正俠看見孩子的未來有新的舞台,不過最開心的不是孩子,是家長,他們激動得抱著老師大哭。
太鼓班及打擊樂的老師陳秀屏,不只具有專業音樂背景,也是學生家長。面對智力與認知都有問題、肌肉張力弱、協調性差的唐寶寶,她的教法更加嚴厲,因為想教的「不只是音樂」。
陳秀屏說,唐寶寶記憶力不強,她卻要求孩子背譜、記節奏,「他們從數節拍跟不上拍手速度,到能控制協調,這是進步!而成長要花了半年以上。」有的孩子學會看簡譜,看到數字會轉化成音符,證明時間足夠,什麼事都做得到。
家長一開始很擔心,覺得孩子認知能力已差,再學音樂很無味;加上孩子手力弱,搬鼓、打鼓,做得來嗎?就算能做,父母也捨不得他們受苦,但是陳秀屏堅持孩子要能自己架鼓、打擊時遇到困難要能克服,且認識每一種樂器,她說:「學再好,都脫離不了智能障礙者的事實,難以成為音樂家;相較成果,我更在乎訓練過程中的學習。」
陳秀屏的理念與林正俠相仿,都深信不放棄就能讓孩子成長,她的孩子在幼時喜歡玩積木,想去丹麥發源地一遊,在不反對孩子作夢的權利的教育下,意外激起學英文的動力──儘管丹麥用丹麥語。雖然高二了,兒子只能用英語簡易打招呼和自我介紹,但聽到有人說英文,他就能上前溝通,再次驗證基金會深信的:孩子能在玩樂中建立信心、學一技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