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並且掌握了觸覺;而「皮」這個字也在我們生活中常常出現,是與我們既密切又熟悉的漢字部首。
「皮」最早見自金文,字形像以手剝開動物的皮,《說文解字》:「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因此動植物體表的一層組織都可稱之為「皮」,如:毛皮(動物身上的獸皮)、「樹皮(樹的表皮)」;用皮製成的東西,像是皮鞋、皮包等,也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皮也有將物體包裹起來,具有保護或美觀作用的意思,如書皮(書籍的封皮)。
用皮製成的衣物,如果愈薄愈輕,穿在身上就更加舒適,因此,皮又引申出薄的意思,如豆腐皮(煮熟的豆漿表面所凝結成的薄膜)、鐵皮(泛指一切金屬製成的外殼)等物體;而薄的涵義套用在人身上,又引申為厚顏或沒有羞恥心的意思,如厚臉皮(無羞恥之心)。除此之外,也推展出性情頑劣不聽話的意涵,如個性頑皮、調皮等。
另外,用動物皮所製成的東西,通常具有彈性,因此又創造出皮球(用橡皮製成具有彈性的球)、皮蛋(以石灰、食鹽及水混合,包裹在雞、鴨蛋殼表面所醃成的蛋製品)等詞語。
皮,看似薄薄一層,很容易讓人忽略它的存在,但正因為它這種特點,在漢字的發展使用上,從動植物、物體,再擴展到人身上,充分顯現出中國字有容乃大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