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與檯子 冷與熱

林黛嫚 |2014.12.11
1314觀看次
字級

文/林黛嫚

台灣報紙副刊的發展,從孫如陵主編提出的「綜合副刊」,到林海音主編《聯合副刊》時的「文藝副刊」,再到一九七○年代《中時.人間副刊》副刊高(高信疆)與《聯合副刊》副刊王(王慶麟,筆名瘂弦)良性競爭的「文化副刊」時代,一路走到二十一世紀。

隱地先生曾經討論各報副刊的性質,而把副刊分為熱副刊與冷副刊,冷副刊指的是傳統的副刊,編輯不必出太多點子,只要坐在編輯座位上,細審來稿即可,優秀的留用,不合適者退還;熱副刊則與社會脈動緊密結合,是一個企畫性極強的新潮園地,副刊編輯置身多元時代中,不時有新點子、新的主題在版面上呈現。

梅新主編時期的《中央副刊》當然是熱副刊,他開始主編的那一年,就拿到了新聞局主辦的金鼎獎副刊編輯獎,當時文壇對《中副》得獎都認為是實至名歸,因為那一年的《中副》和之前的編法實在是太不一樣了。我進副刊時,剛好是得獎後的慶功宴,沒有任何功勞的我也享用了一頓盛宴。

一九八八年的元旦,副刊版面上有一大欄「中副的一大步」,預告新年推出的六大專欄,包括〈作家的第一件差事〉、〈走向社會風景〉、〈漫畫文學家〉、〈名家推薦的一本書〉……當時我就想,這些精采的標題與內容是怎麼訂出來的?

別的副刊的文化風格是如何建立的,我無權代言,不過因為跟著梅新主編做事,倒是知道在梅新主編《中副》十年中,那四座金鼎獎是怎麼拿到的。

熱副刊的主編腦子沒有一刻休息,總在想著新點子,全身的細胞大張,時時在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文學不只是文學,也是政治、時事、社會、新聞……至於版面上的內容不能一成不變,得經常推陳出新,除了等候來稿外,也要主動出擊,策畫專題,因此得定期開個編輯會議,腦力激盪一番之必要。

通常是梅新主編說個時間:後天下午兩點開個會吧,大家得絞盡腦汁,準備幾個要提出的點子。大部分編輯會議是在咖啡館裡召開,柔和的燈光、舒適的沙發及咖啡香,適合發想。一開始按照輩分依序發言,先略陳己見,前人提的創意後人也可讚許或修正,最後才由主編歸納總結。我覺得自己不是創意型的人,聽到同事們的發想迭出新意,總是讚嘆不已。原來那些出擊再出擊的專欄與專題製作,就是這樣產生的,副刊的熱度就在這群年輕編輯身上。

等到我接任主編,章規林隨,我也不定期召開編輯會議,事先告訴同事們想些新點子吧,只是創意不夠的主編也很難激發出其他同事的潛質。漸漸地編輯會議就流於形式,加上報社陸續改組,人力一再精減,編輯少到開不成會,所謂的創意編輯會議也就成為歷史。

至於現在台灣的副刊,停刊的停刊、減版的減版,還有只剩一人主編的副刊,碩果僅存的大副刊,也有大量配合業務的稿子要刊登,計畫編輯使力的空間已經不多了,無論熱副刊與冷副刊,都是一副不冷不熱的局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