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發史》 地圖與食物

野人文化 |2007.02.02
379觀看次
字級

看地圖講古

我們常說,台灣南北長、東西窄,像是一個完整的蕃薯,這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現代地圖的情況。透過現代化精良的測繪技術和電腦科技,台灣的地形一覽無遺,便於我們對土地的了解。

但在早期的地圖中,台灣可不是只有一個樣子。一開始,由於幾條西部大河的出海口相當廣闊,那些航行路過台灣海峽的外國人以為台灣其實是三個島嶼或是兩個島嶼,等到荷蘭人環島一圈後,才測繪出第一張比較接近實際形狀的台灣地圖。

到了清朝時,由於官府的統治能力及人民的開發多集中在西半部,描繪台灣的地圖也常是只有西半邊「半個島」的山水意象式地圖,至於山區和東半部,則幾乎空白。晚清時,這樣的地圖讓野心國家有了藉口,因為對照他們所測繪的完整「全島」地圖,他們就可以宣稱台灣東半部並不屬於中國。

日本統治時期,為了充分利用台灣的各項資源,而使用現代技術加以測繪,那時所畫出的台灣地圖,形貌即與現在相差無幾,雖然精確,卻也少了一點想像的樂趣。

用食物寫歷史

各式各樣的人在台灣活動過,從日常飲食當中就可以發現端倪。原住民一般以小米、芋頭和山藥為主食,搭配魚、肉等蛋白質食品,相當健康。休閒宴客時,另外會拿出檳榔來宴請對方,這點現在許多「紅唇族」仍然親身奉行。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台期間,也曾帶來歐式的飲食,但並沒有留存,倒是引進了一些作物,如荷蘭豆(彎豆夾)。

而漢人的飲食習慣,如吃米飯配蔬菜,以及煎、煮、炒、炸等烹飪手法,一直是台灣飲食的主流,即使歷經日本統治,也沒有改變。不過日本人也引進了很多食品,如牛奶糖、啤酒、餅乾,還有如今我們慣吃的便當、關東煮等,都是最佳見證。戰後,台灣更成為中國各式美食的匯集地,甚至還發明了中國沒有的「四川牛肉麵」,並將中華美食在地化,開創出更多新穎的風貌。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