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品《般舟三昧經》裡頭,「助歡喜」一詞就密集的出現了十九次之多。如此多的「助歡喜」,單從字面上來看,委實連貫不起來,因為「助」與「歡喜」根本是毫無相關的兩個詞。但若以閩南語來讀「助歡喜」就會是「著歡喜」,意思是著實歡喜或十分歡喜。
至若「助」字以閩南語發音,注音符號本就專為國語注音設計,要用來作閩南語注音確有難度,似可為(ㄐㄧㄛ3)或(ㄓㄛ3),國際音標則應為(.gǐɔk),「助歡喜」或「著歡喜」整個詞之閩南語發音即(.gǐɔk hūã hī)。
「助」或「著」是作為動詞的副詞或名詞的形容詞之用,現今在台灣,一般人已將「著實」一詞用「足」字代替了東漢用的「助」字,因「足」字的閩南語國際音標注音正是(.gǐɔk)。
《般舟三昧經》提及「助歡喜」有兩種意涵,一為極單純的「十分歡喜、著實歡喜」,一為佛教用語「隨喜」。
有關單單表示著實歡喜的例子:「時私訶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是三昧助歡喜,即時珍寶散佛上。」這一段經文指的是國王於聽聞「般舟三昧」後十分歡喜,是單純的歡喜,並無隨喜的意思。
至於經中說到的「隨喜」,則例句就多得多了,例如:「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於是四事中助歡喜,其福出過布施佛者百倍、千倍、萬倍、億倍。若見不,跋陀和。是菩薩助歡喜,其福寧多不。用是故當知之,是菩薩助歡喜,其福甚尊大。」
此處即是講若有菩薩聽到「般舟三昧」時,能「隨喜」者,其功德甚大,大過布施供養佛的功德,甚至百倍算起至億倍都不只。在連帶標點符號才短短八十四個字當中,就用了三次「助歡喜」來強調「隨喜」功德的重要性。
這是隋朝智者大師所說的「隨喜法」,又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人一切善舉,而隨此人歡喜讚嘆,就是智者所言之「隨喜人」。
所以佛所說的「隨喜」功德,如上例 : 因他人善行或聞佛法隨喜,並非隨自己歡喜。這意涵是 : 一旦不妒嫉他人的成就、地位、美貌、富貴、名望,則此人在心靈上自然即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