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樂》鋼琴詩人—蕭邦

魚簡 |2007.02.01
492觀看次
字級

蕭邦,波蘭作曲家,身上混合著父親的法國血統和母親的波蘭血統。四歲開始學鋼琴,七歲寫下了《g小調波蘭舞曲》,自此一生大部分的音樂創作都譜寫給鋼琴,被譽為「鋼琴詩人」。

蕭邦在一八三一年到法國巴黎,以教學、演奏、創作為職,餘生與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他與當時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畫家德拉克洛瓦等結成好友,共同鑽研藝術之美。

蕭邦為了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不斷研究探索如何將鋼琴的潛力,發揮得更透徹。他擅用腳踏板延長和旋音律,形成縈繞耳邊,久久不散的音群。他既不嫌棄傳統結構,但也不受其約束,完全以不同的形式互相結合達到統一的效果。至於旋律優美如歌,氣勢寬宏,當然不在話下了。

母親的血統在蕭邦身上占盡強勢。他的音樂創作帶有濃郁的波蘭民族風格,其中尤以閃爍的馬祖卡、熱情的波羅涅茲、嬌柔的圓舞曲最能表現他強烈的愛國情操。除了這些舞曲形式的作品,蕭邦還創作了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詼諧曲等,在鋼琴曲的領域裡,達到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

其中膾炙人口,以華沙起義為背景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充分展現了完美的音樂形式和豐富的內容。此曲是根據密茲凱維支的愛國詩篇〈康得拉.華倫羅德〉所創作,帶有敘述史詩性的特徵。蕭邦對祖國的懷念,以突然轉換的對比手法在曲中呈現,由抒情的第一部分開始直至結尾,時而高聲吶喊、熱情澎湃;時而輕聲耳語、溫柔詠歎,讓人深刻感受到他雖身在國外,依然對祖國熱切關懷,卻無法參與起義部隊那種內心交戰的愛國情操。

通過這部發人省思的作品,無論是演奏者或是聆聽者,都會被蕭邦情感交織的創作引領到更廣闊的音樂天地。

遺憾的是蕭邦身體健康情況很差,三十九歲病逝於法國巴黎。在音樂史上,蕭邦是浪漫主義時代具有獨創性的一位作曲家。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完整的結構,襯托出他獨特的風格,讓人不知不覺被他的音樂牽引,達到心靈上的滿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