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化開發的前三百年,可說是「重南輕北」,南部地區一直是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荷鄭時期重心在台南,清代初期設置的三個縣在嘉義、台南和高雄地區,後來才逐漸往北增設彰化、新竹、淡水等行政中心。到了一八六○年代,台灣開港通商,由於茶葉、樟腦資源都在北部地區,加上台灣省城選定在台北,重心才逐漸北移。但這個轉移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以政治中心台北,搭配經濟港口基隆,才使得台灣重心北移。光復之後,隨著政府奠都台北,「重北輕南」的趨勢更加明顯。
高雄地區的中心原本在左營和鳳山,但一八六六年代開港通商之後,打狗從沿海的小漁港,逐漸崛起。到了日治時期,打狗改名為高雄,也進行了大規模的築港建設,戰後又設立加工出口區,高雄確立了南霸天的地位,成為台灣南北雙核心都市的一環。
開發大事紀
西元前五萬年左右:長濱文化出現,台灣出現人類蹤跡。
西元前五千年:大坌坑文化出現,台灣新石器時代之始。
◆國際競爭時期
一五四○年代:葡萄牙人航經台灣,高呼「Ilha Formosa!」
一六二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登陸。
一六二六:西班牙艦隊抵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宣布占領。
◆鄭氏治台時期
一六六一:鄭成功登陸安平。
一六七二:英國東印度公司抵安平,和鄭經締結通商條款。
一六八三:施琅擊敗鄭軍。
◆清領時期
一七二一:朱一貴率眾占台,台灣首次發生閩粵移民械鬥。
一七四○:土留公圳前身「五庄圳」完工,大台北地區水利開發步入新階段。
一七八四:清廷設鹿港新港口。
一七九六:吳沙進入宜蘭開墾。
一八六○:英法聯軍陷北京,簽訂北京條約,台灣開放淡水及安平為通商口岸。
一八七五:清取消渡台禁令,添設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蘭等縣,台灣發展重心逐漸北移。
一八八五:台灣正式建省。
◆日治時期
一八九五:日本殖民統治開始,並設立台灣總督府。
一八九八:土地調查局正式開始全台土地大調查。
一九二六:總督伊澤多喜郎為改良成功的稻米命名為蓬萊米。
一九三○:八田與一所規畫全台最大水利設施嘉南大圳完工。
一九三九: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九四一:推動皇民化運動,總督府朝「農業南洋、工業台灣」邁進。
◆民國時期
一九四七:美國發表「馬歇爾計畫」,台灣獲近十五億美元的援助。
一九五三:耕者有其田條例開始施行,台灣土地制度大變革。
一九七三:政府宣布推動十大建設,以交通等基本建設為主。
一九七九:中美斷交,簽署《台灣關係法》。
一九八○: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揭幕。
一九九六:台灣首次總統民選。
二○○四:世界最高的大樓—台北一○一大樓落成啟用,。
二○○五:台灣名列BERI(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中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全世界第五名。(四)
轉載自《福爾摩沙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