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李欽賢 |2014.11.21 語音朗讀 84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1944.彩墨.154.5×200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雙牛圖〉.1941.重彩.134.5×174公分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正在繪製彩墨畫的林玉山(1999,林茂榮攝) 文/李欽賢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台灣加速工業化,都會市區擴大,農耕面積、農業人口愈來愈少。耕作機械化,水牛被鐵牛取代了,農夫彎腰徒手播種、插秧的場景早已成為懷舊影像。 前輩畫家們的成長背景,都剛好與台灣農業時代重疊,大家來欣賞一下,他們是怎樣詮釋台灣的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台展三少年」為郭雪湖、陳進與林玉山。林玉山(1907~2004)與陳進同年,郭雪湖則小他倆一歲。入選第一回「台展」東洋畫部的三少年,當時都還未滿二十歲,及長創作皆未曾中輟,日後也都以膠彩畫(原名東洋畫)揚名畫壇。 林玉山是嘉義人,出身嘉義市街中心的裱畫店之家,從小就對繪畫耳濡目染。林玉山參加「台展」旗開得勝之後,立刻引起嘉義地區書畫界人士的注目。 嘉義原是文教風氣極盛的古老城鎮,加上後來阿里山伐木事業帶動嘉義的商業繁榮,使嘉義一躍成為新興都會。醫師、教師、木材商等等新崛起的社會高階層人土,普遍雅好藝文,常有文人、藝術家的雅集。 最著名的定期聚會是在嘉義「琳瑯山閣」,女主人張李德和特別禮聘林玉山前來指導膠彩畫及水墨畫,所以嘉義出身的畫家之多,僅次於台北,不能不說是林玉山的影響力所促成的吧! 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波及到嘉義,林玉山一家疏散到嘉義鄉下避難。遠離都會區,比較不會遭到轟炸,所以農民們仍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生活。 彼時,農夫農婦忙碌了一整天,夕陽西下就要回家休息。水牛是農民的伙伴,一早下田耕犁,歸途還要順便拖載一點貨物。 林玉山躲避空襲,住在鄉村期間,天天看著一幕幕農民歸途的畫面,印象極深。戰爭中,膠彩畫原料取得不易,他便運用彩墨描繪出台灣水牛與村婦的農村圖像──〈歸途〉。 畫中頭戴斗笠,腰繫圍裙的樸實農家婦女,牽著一頭馱著甘蔗尾的水牛,收工之後正要悠哉踏上歸途。蔗尾富含糖分與高蛋白,對牛是很營養的飼料。對現代人來說,久違的水牛姿影與農家婦女的工作裝束,成為這張畫的焦點。 林玉山以圖像的魅力,詮釋勞動的尊貴,昇華辛勞至台灣農村之美的嶄新視覺經驗。 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進工業文明,數十年前放眼即無所不在的農民圖像已不復再現。幸好有林玉山率先發掘出台灣農村的美感,從這幅畫,我們看到了早期台灣農村美學的典範佳作。 前一篇文章 【禪門語彙】 三老翫月 下一篇文章 【佛經裡的閩南語】「會當」作佛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觀光勝景入畫─ 呂基正〈太魯閣〉【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 香火鼎盛的廟 陳進‧〈北港媽祖廟〉【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 〈南街殷賑〉郭雪湖的城市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