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李欽賢 |2014.11.21 語音朗讀 866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1944.彩墨.154.5×200公分.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雙牛圖〉.1941.重彩.134.5×174公分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正在繪製彩墨畫的林玉山(1999,林茂榮攝) 文/李欽賢 圖/林玉山 雄獅美術提供 台灣加速工業化,都會市區擴大,農耕面積、農業人口愈來愈少。耕作機械化,水牛被鐵牛取代了,農夫彎腰徒手播種、插秧的場景早已成為懷舊影像。 前輩畫家們的成長背景,都剛好與台灣農業時代重疊,大家來欣賞一下,他們是怎樣詮釋台灣的農村風光。 林玉山〈歸途〉 「台展三少年」為郭雪湖、陳進與林玉山。林玉山(1907~2004)與陳進同年,郭雪湖則小他倆一歲。入選第一回「台展」東洋畫部的三少年,當時都還未滿二十歲,及長創作皆未曾中輟,日後也都以膠彩畫(原名東洋畫)揚名畫壇。 林玉山是嘉義人,出身嘉義市街中心的裱畫店之家,從小就對繪畫耳濡目染。林玉山參加「台展」旗開得勝之後,立刻引起嘉義地區書畫界人士的注目。 嘉義原是文教風氣極盛的古老城鎮,加上後來阿里山伐木事業帶動嘉義的商業繁榮,使嘉義一躍成為新興都會。醫師、教師、木材商等等新崛起的社會高階層人土,普遍雅好藝文,常有文人、藝術家的雅集。 最著名的定期聚會是在嘉義「琳瑯山閣」,女主人張李德和特別禮聘林玉山前來指導膠彩畫及水墨畫,所以嘉義出身的畫家之多,僅次於台北,不能不說是林玉山的影響力所促成的吧! 一九四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波及到嘉義,林玉山一家疏散到嘉義鄉下避難。遠離都會區,比較不會遭到轟炸,所以農民們仍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正常生活。 彼時,農夫農婦忙碌了一整天,夕陽西下就要回家休息。水牛是農民的伙伴,一早下田耕犁,歸途還要順便拖載一點貨物。 林玉山躲避空襲,住在鄉村期間,天天看著一幕幕農民歸途的畫面,印象極深。戰爭中,膠彩畫原料取得不易,他便運用彩墨描繪出台灣水牛與村婦的農村圖像──〈歸途〉。 畫中頭戴斗笠,腰繫圍裙的樸實農家婦女,牽著一頭馱著甘蔗尾的水牛,收工之後正要悠哉踏上歸途。蔗尾富含糖分與高蛋白,對牛是很營養的飼料。對現代人來說,久違的水牛姿影與農家婦女的工作裝束,成為這張畫的焦點。 林玉山以圖像的魅力,詮釋勞動的尊貴,昇華辛勞至台灣農村之美的嶄新視覺經驗。 台灣已從農業社會轉進工業文明,數十年前放眼即無所不在的農民圖像已不復再現。幸好有林玉山率先發掘出台灣農村的美感,從這幅畫,我們看到了早期台灣農村美學的典範佳作。 前一篇文章 【禪門語彙】 三老翫月 下一篇文章 【佛經裡的閩南語】「會當」作佛 熱門新聞 01薑黃抗發炎保護大腦 清自由基防智力退化2025.07.2902【閃文集】 喵聲的魔法2025.07.29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 6-12025.07.2904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種族和諧日2025.07.3005全民閱讀博覽會 南華大學傳遞書香 共建修行沃土2025.07.2906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 回山尋根演奏2025.07.3007【寶島踏查】 松園別館:從軍事到藝文2025.07.2908賴索托佛光人 捐贈物資送暖2025.07.2909臘腸狗吃飯 堅持帶好友共享2025.07.3010佛教團體互信合作 跨宗派供僧 洛杉磯佛光人供養正信僧寶2025.07.3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島嶼拼圖】馬崗漁村領略海女文化【寬鼎畫語】一瞬一華【優游藝林】浮在水面的佐川美術館 【歷史現場】從戍衛海疆到軍艦博物館 德陽艦的奇幻轉型【走進大西南】中國西南民族體質調查(上)【五十三參──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守著自己的寶藏 作者其他文章【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觀光勝景入畫─ 呂基正〈太魯閣〉【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 香火鼎盛的廟 陳進‧〈北港媽祖廟〉【從名畫故事看台灣地景變遷】 〈南街殷賑〉郭雪湖的城市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