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不堪持贈君──說雲(上)

文與圖/陳牧雨 |2014.11.18
2426觀看次
字級
南朝人陶弘景隱居茅山,當時皇帝齊高祖託人問他:「到底山上有什麼東西,讓先生隱居其中而不出仕?」圖/陳牧雨

南朝人陶弘景隱居茅山,當時皇帝齊高祖託人問他:「到底山上有什麼東西,讓先生隱居其中而不出仕?」他做了一首詩回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皇帝因此又更為賞識他。(據《太平廣記》卷二○二引《談藪》)

其實,陶弘景是以「白雲」,來作為隱居生活「悠閒」、「自適」的代表物。

水氣自地而升,在天空遇冷空氣凝結為雲,雲在高處,故與高山較為親近,近山則近雲,是故山與雲成了不可分割的夥伴關係。

談山必談雲,畫山必畫雲,幾乎成了顛撲不破的鐵則。

雲的迷濛與飄忽,增添了山的神祕,也使得山更具有靈性了。

這種神祕與靈性,大大擴增了畫家與詩人的想像空間。

唐代錢起的〈詠廬山詩〉有云:「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

是啊!如此雲霧密布,深不可測的感覺,如何能不讓人懷疑:山裡是否還藏匿著古代的高仕或出家人呢?

雲積厚而成雨,自是自然現象,所以雲雨是一體兩面的東西。這樣的時而為雲,時而為雨,也被引申為人情世態的反覆無常,或翻臉無情。

杜甫〈貧交行〉詩說:「翻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清人顧貞觀〈金縷曲〉說:「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說得也是這個意思。世態情薄反覆,有如翻手般的快速與容易。

不過,雲雨也有其浪漫的一面:

戰國宋玉〈高唐賦〉序云:「昔者先王嘗游高唐(地名),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山名)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之立廟,號曰朝雲。」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本意是此巫女為神女,能施雲布雨,但因此賦有前面的故事,後人於是把「巫山雲雨」拿來做為男女幽會的典實。

至於濃雲橫布於前,遮蔽了道路,遮斷了山嶺 ,這種前途茫茫的景象,自是讓失意的人更增添了不知何去何從惶恐心境。

唐朝大文豪韓愈,被貶官至藍關,途中遇到了姪孫韓湘,寫了一首詩〈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雲橫秦嶺,茫茫見不到家鄉,雪覆藍關,馬冷得不願意前進,這是何等困頓的情境。

然而這被貶官,發發牢騷的詩,卻因為韓愈的姪孫韓湘,是傳說中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因此被引申附和成了韓湘子度化韓愈的道家故事中的一段。

據說,韓湘子有一次在韓愈的生日宴上表演他的法術,讓一堆土很快的開出碧花一朵,花與牡丹一般大小,但顏色更為華麗。花上有金字二行:「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不明白這是何意。湘子說:「天機不可洩漏,日後自會應驗。」

日後,韓愈果然見了這樣的景象,因此將此聯補上了前後幾句,而完成了這首流傳千古〈示姪孫〉的七言律詩。

我是不太相信這樣的故事,不過把它當為傳說,卻也增添了不少此詩的話題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