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快遞員朱正明(右)成立「野草叢」劇團,以自我實際經驗呈現勞工辛酸。圖/野草叢劇團提供
【本報台北訊】小劇場不只屬於文藝青年。四十六歲的快遞員兼演員朱正明,翻滾劇場二十年,日前成立劇團「野草叢」,要以創團作《化外之民》,呈現從十三歲當藍領至今的勞工辛酸:「勞工猶如化外之民,一直為生活而努力,也對社會做出奉獻,但未必被社會看見。」
這齣戲也是朱正明獻給父親之作。兩輩同為勞工,卻因家庭破裂、誤會與壓抑,少有往來,朱正明直到父親在工地貨櫃屋病逝,才藉由父親筆記本記的電話號碼,一一打去詢問,拼湊出父親樣貌,並以父親留下的少許遺產完成戲作。他哽咽說,「這是我們父子共同首次做的戲!」
朱正明小時母親離家,父親從此至外地打工,將他交給祖母帶。由於家貧,他從念國中補校就做敲金箔學徒,後來又改當工地吊車助手。人生看似與戲劇無緣,他卻因小時熱愛李國修在電視的演出,下班後就追著屏風、果陀等劇團節目跑,「同事看牛肉場,我去看劇場。」
一九九四年,他偶然看了優劇場的《鍾馗嫁妹》,女主角一句「我想要像鴿子一樣自在地飛」,深深打到他心裡:「這說中我心聲!」他開始白天忙工地,晚上受優劇場儲備團員訓練,最後乾脆辭職,從優義工變團員,後來又與不少劇團合作。
金融海嘯時,朱正明在民眾劇場「差事」劇團的勞工主題作品中,首次看見自己身邊的故事。外勞拚命加班想還仲介錢,導致過勞死;勞工遭欺壓,卻總有人對工廠忠誠……「我這才知道,原來我的工作也能變成戲劇。」他再次放棄工地穩定薪水,改當快遞,只為了有更多時間排戲。
創團作以工地背景開場,藉此紀念父親,劇中為生計不得不當人頭老公的守衛、來自大陸的人頭老婆,訴說社會的殘酷。朱正明說,他想談社會消費主義下,底層勞工猶如一種負面的隱形階級,好像沒有消費力,人就不存在,而這也是他父子關係斷裂的根源。《化外之民》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演出,購票洽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