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研究耆那教 黃柏棋生死淡然

陳瑋全 |2014.11.05
5493觀看次
字級
黃柏棋,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宗教學系碩士、梵文與印度研究所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現任政治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台灣印度學學會會長。專長為比較宗教、宗教理論、梵文與巴利文文學、早期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與社會。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黃柏棋,是第一位遠赴印度拉賈斯坦邦耆那教研修學院學習梵文的華人,也是研究早期佛教、印度教發展與互動的學者,對於印度宗教思想的演變,他有很深的體悟與見解。印度社會對於生死觀念的淡然,及耆那教徒嚴守戒律不殺生的修行方式,是他在印度生活兩年中記憶最深刻的體驗。

階序印度

開啟深究之路

就讀東海大學外文系的黃柏棋,畢業後曾經擔任英文代課老師,也曾在社區報紙擔任記者,甚至到夜市擺地攤販售雜貨,一度面臨人生何去何從的困境。正巧,他大學同學在哈佛神學院讀書,在同學勸說下,他申請到哈佛大學就讀碩士,主要研究世界宗教這個領域。

求學期間讀到路易‧杜蒙(Louis Dumont)所著《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該書提出「潔淨與不潔淨」及「階序」兩個概念 ,構成印度獨特的社會。

印度社會與現代性相對立,西方文明對比出印度文化的不一樣,黃柏棋看到宗教的重要與影響,啟發他想深研印度宗教,學習梵文。然而未能申請到博士班,只能黯然回台灣。

赴耆那教

嚴格戒律體驗

回到台灣的黃柏棋,試圖繼續研究印度宗教與梵文,到台大旁聽葉阿月老師的唯識與梵文課程,得到葉阿月推薦,到印度拉賈斯坦的耆那教研修學院研讀梵文與宗教思想,讓他成為台灣乃至華人唯一到過耆那教學校讀書的研究者。拉賈斯坦是沙漠邊境的小鎮,生活樸素簡單,跟著耆那教學生和信徒吃素,研讀印度的英文報紙,觀察印度政治、社會與宗教發展,了解當代印度。

甘地非暴力運動、斷食絕食的方式就是源自耆那教,他們相信透過絕食可以清淨身體的毒素與業力,淬煉出潔淨的身心。

耆那教戒律嚴格,僧眾苦修不能坐車,為避免殺生,平常都戴著口罩;信眾大多是商人,雖然在印度不曾滅亡,但一直停滯在少數人口比例與人數(現約百分之五,五百萬人),他們的五戒與佛教相似: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與不執著五戒。

印人豁達

沉潛累積能量

耆那教嚴守不殺生戒律,學校操場雜草叢生,人與老鼠相安無事。戶外到處可見孔雀飛翔棲息,不殺生做到這個地步,讓黃柏棋頗為訝異。

在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他見識到印度人對生死的豁達;印度教徒認為在瓦拉納西死去就能夠超脫生死輪迴的厄運,在瓦拉納西的恆河沐浴後,洗滌汙濁的靈魂;在瓦拉納西的恆河畔火化並將骨灰灑入河中能超脫生前的痛苦,那裡有很多提供等待死亡的場所。

黃柏棋在瓦拉納西,每天看到來往拖車載著死屍,看印度人對生死的淡然。經歷這一切,他對人生有很多體會,常思索著到底生命所求為何,又該往何處去?

在印度兩年,黃柏棋自認是人生的福分,給他繼續打拚的勇氣,讓他相信沉潛能積蓄力量,準備好一切,未來依然璀璨亮麗。(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