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黃金魚將‧撒母耳—魏德聖的蟄伏與等待》
作者:魏德聖 出版社:遠流
圖/遠流提供
文/蕭菊貞(導演) 圖/遠流提供
在台灣說電影太沉重,拍電影更落魄。偏偏我身邊的朋友大多數都很落魄失意,大家聚在一塊最爽的發洩,就是肆無忌憚地一吐怨氣,我想這氣的威力要是收集起來,恐怕足夠摧毀一座電影城了。
小魏,我們認識好久了,從最落魄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了實現創作的夢,一起去拍兒童頻道的宣傳片,甚至窮瘋了去接一個購物頻道「賣馬桶」的企畫,忙了一個多月後被拒絕,然後我們一個人只領了五千元。
我的朋友中,總覺得他最倒楣,運氣最不好,聽他說他的際遇,你會跟著捧腹大笑,又有點想哭,這是他說故事的功力;有獅子座的驕傲,有想當大男人的霸氣,也有失意人的自嘲,更多的是來自南台灣的一種土味。有一次他穿著T恤七分褲問我:「你覺得我很聳、很落魄嗎?」
「嗯……一點點啦,不過穿帥一點也沒什麼不好。」
「為什麼大家都只注重外表,不在乎我真正的東西呢?難道我穿上名牌的衣服,我就一定很厲害嗎?」我懂他大概又受了什麼委屈。
不願作品受到屈辱
他有才氣、有實力、有骨氣,但是不會應酬,講話很笨,很多堅持,所以他經常與成功擦肩而過。還記得有一回一家電視台買了他的電影《七月天》,內容說的是南部一個少年的成長故事,電視台簽了約、付了頭期款後,卻又要退貨,因為影片中少年講髒話太多。
當時一群朋友都要幫他,勸他堅持到底,已經簽了約,絕不要退錢,但本來一直好強的他,卻絲毫沒有與電視台爭辯,就答應解約,然後保持沉默。那時候朋友們都為他抱不平,罵他笨,可是他卻說:「我不願意讓我的作品受到屈辱。」
大家還是罵他無聊的堅持,可是我們都知道他心裡的難受。一直到現在,我還是認為那部電影是那一年中拍得最好看的獨立製片,不矯飾去討好學者和影評,也不唱高調去膨脹自己,就是一個簡單的、動人的故事。
電影已成生命書寫
這本《黃金魚將‧撒母耳—魏德聖的蟄伏與等待》,看起來很過癮,在男人與黃金魚將之間穿梭,真的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創作者的內心世界、男人的私密說話,到底小魏是男人,還是魚?他的真和率性,讓我們都自由了。
這篇文章寫於二○○二年,那是個懷抱電影夢想、燃燒青春的年代。我們一起發起純十六影展,拍合照時大家還笑說:「二十年前台灣新電影浪起時,侯導、楊德昌和陳國富他們也一起拍過一張照片耶!我們這張未來不知道會不會也被大家記得?」十二年過去,小魏實踐了他的電影夢。
「相信自己,堅持到底」是我對他最大的佩服。這些年每次遠遠地看著他過關斬將完成電影,心底總也跟著開心,但我知道他還有好多想說的故事,相信他的電影大道會愈來愈開闊、豐富,因為對一位懷抱熱情的導演來說,電影已成為他的生命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