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有句話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是老師們的共同期待。同樣的道理,家長們也希望能夠遇到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的孩子。可是,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
有一位家長,之前曾拜託我教她那就讀國小四年級的小孩,後來我用時間無法配合做藉口而婉拒。過沒多久,這位媽咪又來找我,跟我說之後她的確找到其他老師來教,但因為某些原因,還是希望我能來教她的小孩。
這次,我只好直接告訴這位媽咪:「其實,我不想教妳小孩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妳一直數落曾經教過妳小孩的老師們。我自認自己不是最優秀最厲害的老師,所以不敢教妳的小孩。」
講完之後,這位媽咪頻頻跟我說抱歉,我很認真地告訴她:「老師,真的不是萬靈丹,所以不要對老師有太高的期待。充其量老師只是家長的『另一雙眼』,孩子學業上的『良師益友』,不要認為只要老師一教,孩子在學習上的『病』,就能藥到病除。也無法像『救世主』般,把快被孩子壓到喘不過氣的家長給拯救出來。」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及解惑也。」這是大眾們對老師的理想形象,但隨著時代環境及人心的改變,老師的角色也跟著有所變化,家長們看待老師角色的那把尺,也得要有所轉變,才不會賠了銀子又充滿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