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毒物專家表示,飼料用油與食用油等級落差大,來源包括病死動物及其內臟,且製程骯髒,可能混用不知名化學成分精製,致癌物質多元;呼籲政府增訂檢驗項目,不該怕麻煩,給黑心業者可趁之機。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食用級豬油是用可食用部位之豬肉油脂製成,飼料用油可能用病死豬及其內臟,原料與製造過程都極不衛生,即便製程「高溫殺菌」,還是會有細菌汙染的問題。例如若有黃麴菌,會產生黃麴毒素,恐傷肝,B肝帶原者會導致肝癌;若含赭麴菌,會產生赭麴毒素,恐傷腎,引發膀胱癌。
還有,飼料用油製程所用高溫,也可能產生導致大腸癌的異環胺;煉製動物屍體的脂肪,也會產生苯芘,會致肺癌;碳水化合物在高溫下也會產生導致膀胱癌的丙烯西胺。
目前豬油的食安檢驗只有酸價等幾項簡單標準,顏宗海提醒,政府機關備有昂貴的液相層析質譜儀,理當多加應用,增訂檢驗項目,相信上述致癌物質都可驗出來。他強調,面對黑心業者,政府若要站在民眾這一邊,就要積極任事,「絕不能怕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