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熟女骨量年年下滑,六十歲後骨量恐打五至七折,骨折風險高。專家建議多做負重運動,可提升骨密度,「健走」是最容易入門的負重運動,但有八成民眾不知該如何正確健走。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最新調查發現,四成民眾把健走當散步。理事長陳芳萍表示,根據研究,提升健走速度達每小時四點八至六點三公里,相當於每分鐘九十至一百二十步,持續十五周能有效提升總骨密度百分之零點四。
陳芳萍指出,女性三十五歲後骨量每年遞減,四十歲後每年以百分之一至二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每年則以百分之三至五速度流失;依據估算女性六十歲時骨量恐「打五至七折」,為骨質疏鬆症高危險群,「女性存骨本,應趁年輕就開始。」
陳芳萍說,運動後飲用乳製品,補充鎂、鋅、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更能有效減緩骨質流失速度,維持骨骼健康。
骨鬆學會針對五百名三十五歲以上的男女進行「健走認知調查」,有四成的民眾選擇健走為主要運動,但是健走時的平均速度未達一小時四公里,不知「健走」應該「提速」,才有助骨骼的保健。
陳芳萍提醒,骨質疏鬆症是不可逆的無聲疾病,平時不會有任何症狀,往往易被忽略,骨折後才發現罹患骨質疏鬆症,因此呼籲女性三十五歲後應注重骨骼保健,平日應該養成進行負重運動習慣,如健走比慢跑容易入門,鼓勵民眾可利用每天空檔,透過健走訓練骨骼強度。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健走指導員涂馨友表示,聽音樂邊健走不僅能使心情愉快,更能維持健走節奏與拉長運動時間。正確健走應抬頭挺胸,頸部與肩膀放鬆,雙手微微握拳、手肘彎曲約九十度,手臂自然前後擺動帶動步伐,步伐不宜過大或過小,正確健走,省力又可避免運動傷害。
響應今年世界骨鬆日,骨鬆學會與安怡奶粉聯手舉辦「安怡超敢動 骨骼健康齊步走」,號召民眾十九日(周日)走出戶外,多動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