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吹落黃花遍地金──談菊(上)

文與圖/陳牧雨 |2014.10.07
3400觀看次
字級
說到菊花,不得不提陶淵明,原因是文人之所以好菊,陶令公其實是始作俑者。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說到菊花,不得不提陶淵明,原因是文人之所以好菊,陶令公其實是始作俑者。

這緣由於陶詩中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等等許多有關菊花的名句,使得菊花的美名,隨著淵明的詩詞廣為流傳並為世人所喜愛。

所以張潮才會在他的〈幽夢影〉裡說:「菊以淵明為知己」,這是有其道理的。

菊花開的季節,根據《禮記·月令》篇中的記載:「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季秋」之月是指秋天的最後一月,也就是說:「九月,菊花開了黃色的花朵」的意思。

九月(農曆)有重陽節,因此,重陽賞菊,便成了這個節日活動的重點。

然而九月季秋,也是鄭板橋所謂:「正一番風雨、一番蕭瑟」的季節。是時,葉落草枯、萬卉頹傾,幸好還有黃菊怯生生的在籬落間晃動,點綴著這一季淡淡的秋容。

所以,重陽不賞菊花,還真難找到另外的花卉可供玩賞呢!因此,宋代韓琦在他的〈九日小閣〉詩中說:「莫嫌老圃秋容澹,且看黃花晚節香。」描繪的正是這樣萬般凋零的情境。

台灣已過世的前輩書法家曹容先生,因這詩句有「容」字,因此取字「秋圃」,軒室名為「澹廬」,皆是引用此〈九日小閣〉詩的其他字句。

歷史上有一關於菊花的小故事頗為有趣,但這個故事有兩個版本:

一是根據《西清詩話》記載,王安石曾經寫了一首〈殘菊〉詩,其中有兩句描寫了風雨後菊花飄落滿地:「黃昏風雨暝園林,殘菊飄零滿地金。」

歐陽修讀後,大笑說:「百花盡落,獨菊枝上枯耳。」意思是菊花只會在枝上枯萎,所以花瓣不會掉落滿地。因此又戲寫了兩句來諷刺王安石之不察:「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仔細看。」

王安石知道之後回說:難道歐陽修沒讀過《楚辭》中「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句嗎?

另一個版本則是把歐陽修改成了蘇東坡。故事來自《警世通言》卷三中的〈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一文。

文中記載蘇東坡任職湖州期滿後赴京等候新的任命。一天,他到當朝丞相王安石府上拜訪,被僕人先安排在書房。他在書房裡看到一首題為〈詠菊〉的詩稿,上面只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還沒完稿。他認出是王安石的筆跡。

但蘇東坡以為:「黃花即菊花。此花開於深秋,其性屬火,敢於秋霜鏖戰,最能耐久,隨你老來焦乾枯爛,並不落瓣。」這麼一想,不由詩興大發,便舉筆濡墨,依韻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了以後,擔心王安石責怪,便不待見面就一走了之了。

後來,經王安石安排,朝廷任命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到任後不久便過重陽節,連日大風,蘇東坡邀來訪的好友陳季常到後花園賞菊,沒想到花棚下盡是飄落的菊花花瓣。

這樣的場景,使得蘇東坡半晌說不出話來,果然是「吹落黃花遍地金」啊!原來,王安石安排蘇學士到黃州來,是為了挫挫他的銳氣。

當然,上面的小故事並非正史,否則怎麼會一下子歐陽修、一下子蘇東坡,沒個準頭?

倒是唐朝詩人吳履壘有首〈菊花〉詩說得斬釘截鐵: 「……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宋代朱淑貞的〈菊花〉亦云:「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這擺明了與《楚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是唱反調的。

到底菊花枯瓣是落還是不落?其實,這只是品種的差異罷了!大多數的菊花還是抱枝自枯,不過也有少量品種會有落英,但較為少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