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日前核定「強化政府治理效能實施要點」,要求各部會在政策形成前多辦座談會、善用社群媒網路平台擴大民眾參與,而在政策形成後,執行及管考階段也開放民眾參與,以藉此提升治理效能。
目前行政院亦規畫,每周四院會記者會都以「直播」方式呈現,而每周也會直播各部會輪流召開的政策說明會,運用新媒體科技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政府施政方向。
然而卻有論者認為此種政府治理思維,終將一事無成,個人則有不同看法。
目前新媒體泛指運用電腦及網絡等新科技,而對傳統媒體之形式、內容與類型所產生的質變。
大至大規模的民眾運動「阿拉伯之春」推翻政府,小至一則「撿到二百元」,也可變成眾所囑目的焦點與討論話題時,讓人見識到新媒體所帶來即時訊息動員、傳播的擴散效應。
政府在今年三月太陽花學運後,即針對此種新治理思維,提出相關措施。政府順應新科技,所成立的溝通新管道與誠意,此亦有助公民社會的形成。
在自由輿論空間下,無論何黨執政,多數民眾都是以批判政府的情結出發。在網路所留言批評的話語,但非代表一定溝通無效。
畢竟仍有沉默的大多數,不一定會留言,相信仍有理性判斷民眾亦非少數,端賴政府如何展現良好溝通方式與誠意。
政府運用新科技,應可儘速掌握網路世代的想法。若以「政治上的對立仇視不化解」思維去論斷所有網民,實乃過度簡化。
政府或上位者可將網民角色重新定位,即將網民視為服務與溝通對象。例如進行相關政策說明會的網路直播時,可辦活動吸引網民點閱,或是吸引其他族群進來進行討論,而非只僅有單一特定網路族群,利用此時機來攻訐政府政策。
運用新媒體可讓民眾提出訴求成本降低,政府也可更了解民眾如何看待政府許多相關議題,不但能更掌握民意,也較能制定符合民意需求的政策。
謝麗秋(台北市/國策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