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博扮和事佬 與自然和諧共生
圖/吳政峰
文與圖/吳政峰
日治時代至台灣光復後,曾是台灣產金重鎮的金瓜石黃金博物館一帶,拜數十年停止採礦的環境干擾之賜,山區蛇類等動植物重新恢復生機。為了避免「小龍」們誤入館內侵擾遊客,十二位金博保全員祕密練就「龍抓手」的好工夫,且將逮獲的小龍全放生到山林裡。
「習慣就好,不會累啦!」這群保全員說,人和蛇都有生存權,人、蛇、大自然應該和諧共生。「我們都是自發性,沒有津貼獎金,就當作扮演和事佬!人與蛇應該以和為貴,不要起衝突才好。」瑞芳區金瓜石的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不僅居高臨下,可以俯瞰翠山碧海景色,兼有本山五坑與日式宿舍等人文遺產,更見證百年採礦血淚史,吸引每天逾千名中外遊客朝聖。
為了不讓蛇類誤進館區,與遊客不期而遇,館方除設立「毒蛇出沒」等警語立牌,十二名保全員還義務扮演和事佬,練就一身「龍抓手」好武功。
保全隊長姚明谷說,他是金瓜石出生的在地人,懂得蛇類習性。每逢下雨過後的夜晚,蛇類常步出巢穴,活動覓食。此時執行巡守任務的保全員必須穿上雨鞋,預防遭蛇咬傷。若發現蛇類出沒,保全員會迅速持隨身攜帶的捕蛇夾,熟練地將牠們放入捕蛇籠,隔天交由消防隊員帶走,放回山林。
姚明谷曾在步巡時與眼鏡蛇相遇,雖然心裡很害怕,但還是硬著頭皮,和同行的兩位夥伴合力完成抓小龍任務。「幸好早早練就一身獨門工夫,既能維護遊客安全,也為自然生態保育貢獻一點心力。」
館方解釋,黃金博物館以生態資源豐富著稱,而受到季節型氣候影響,氣溫冷涼、風大、雨水多,生態特色涵蓋熱帶、亞熱帶、溫帶、涼溫帶植物,在生態資源豐富的環境下,免不了有蛇類出沒。
蛇類是屬於位階較高的掠食性動物,牠們的存在代表著當地環境良好,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