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民性 日本人論與當代日本的認同

文/吉野耕作 譯/邱琡雯 |2014.09.28
2172觀看次
字級

文/吉野耕作 譯/邱琡雯

作者簡介

吉野耕作(Kosaku Yoshino)

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上智大學總合人間科學部社會學科教授。著有《文化國族主義的社會學》。

探討日本人論的專書很多,這次譯成中文版的《近代日本人的百年情結:日本人論》可說是涵蓋層面最廣的一本,網羅了明治維新到一九九○年代初期近五百本的論著。對日本國民性有興趣的人來說,沒有其他書籍能和這本書一樣提供如此豐富的資訊了。

南博在一九八○年就出版《日本人論的系譜》,當時,日本人論正開始流行。一九七○、八○年代,已有非常多的日本人論問世,直到現在,仍不斷有人對日本人論這個現象提出質疑。一九八○年代出現的日本人論多是平裝的口袋書,這本《日本人論》卻是極具分量的精裝書,或許象徵日本人論現象的重要性已與日俱增。

南博的《日本人論》主要是把日本人論當成文本(text)來分析。這種分析本身非常重要,為了確切掌握這本書的意涵,有必要先讓讀者明瞭日本人論到底帶給「日本研究」以及「日本人認同」什麼影響,本文想談談當代日本認同過程中日本人論的位置。

廣義而言,「日本人論」是指關於日本人的文化、社會、國民性特徵的一般論述,本書正符合這個定義。

正如《日本人論》一書所詳述,日本人論探討的日本特質及其相關論述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以二次大戰之後來說,一九五○年代的日本人論自我反省的色彩較濃,認為超國家主義與軍國主義是造成日本社會封建的主因,但相反地,一九七○年代到八○年代初流行的日本人論,透過和西方的對比凸顯日本的特徵,並對日本特質重新評價。就像本書所說的,此時的日本人論因不同背景的知識分子及文化菁英的參與,呈現百家爭鳴的盛況。我們可以把日本人論中最常提到的日本社會及日本國民性之特質,濃縮在下面五個命題或前提裡:

第一、不同於西方的個人主義社會,日本是一個講求集團主義的社會,並從集團主義衍生出社會結構及社會心理的特質,「縱向社會」、「依依愛戀」正是掌握這些特質的關鍵概念。第二、不同於歐美人重視語言和邏輯的溝通方式,日本人講究表面服從或以心傳心,這是一種非語言及超越邏輯的溝通。第三、在社會同質性和單一性的命題(或前提)方面,許多日本人論都強調西方、特別是美國乃多民族和多人種的社會,日本卻是單一民族的社會。第四、日本人論強調文化乃特定民族所擁有,也就是主張日本文化(思考及行動模式)只有與生俱來的日本人才能理解。第五、不同於西方以狩獵和遊牧生產方式為主,許多論述強調日本具有集團主義、非語言、超越邏輯等社會文化特徵,這些都是歷來的風土及生產方式(稻作)所形成的。

一九七○年代到八○年代初是日本人論的全盛時期,大多出於知識分子或文化菁英的創作,之後,日本人論開始飽受批評。然而,批評的出現並不意味重要性減弱,相反地,日本人論的文本以各種形式擴大再生產,並在各個階層中蔓延開來。

以外語教育產業的再生產為例,為了因應個人在全球化社會的工作,除了流暢的外語能力外,具備異文化的相關知識也開始受到重視。有關日本社會或國民性(民族性)的論述,在標榜改善異文化溝通障礙的英語會話產業中被再生產。不限於英語會話,學習外語時經常會將母語和外語象徵的「文化」拿來對比,外語老師正是文化差異相關論述的再生產者與傳播者。

當然,教外國人日語的教室中,也可看到語言教材加進了比較文化論的內容,日語老師不僅把課堂當成日語教室,也提供日本文化論的相關訊息,特別在許多高級班的日語教室中,老師會以日本人論的著作為教材。傳統的日本人論提供了刻板印象化的日本人資訊,現在,這些傳統著作又被當成外語教材來用,並且毫無批判地被持續消費下去。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預見,日本人論的形式雖有改變,但仍不斷被再生產。就這個意義來說,「日本人論」這個題目的重要性不減反增,日本特質的強調就算有所改變,也會在不同場合中被不斷生產,特別是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有關文化差異的論述只會愈來愈活絡。

如前所述,日本人論並不是日本國民性的客觀研究,而是因應不同時期社會、文化、經濟狀況以及國際情勢下的產物,這點是讀者在閱讀時必須特別注意的。從這個立場出發,南博的《日本人論》不僅幫助我們掌握日本國民性相關論述的發展流變,也提供了多元層面咀嚼日本近代史的最佳材料。

(摘自《近代日本人的百年情結:日本人論》導讀,立緒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