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地方的文化記憶

郭中端 |2014.09.28
1668觀看次
字級
日治時代,鼓山公園山腳下有座太平寺,太平寺入口有座舊橋,橫跨水圳。舊橋經過整修,如今依然屹立在原地。圖/本事文化提供
原本業主想要的只是修繕排水溝,以及一條自行車道,沒想到最後進行的方式完全不一樣。然而最終的結果,不僅民眾反應良好,業主也非常滿意。圖/本事文化提供
重新整理過的鼓山公園入口,原本雜亂的雕塑被集中到大階梯兩側,與旁邊的綠樹共同形塑出新的韻律和趣味,爬這座階梯的過程不再單調累人。圖/本事文化提供

文/郭中端
在過去台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只要有錢就拆舊房、蓋新房,房子愈蓋愈大是多數人的思維,但不知不覺也失去很多無法彌補的文化記憶和歷史痕跡。

在旗山的鼓山公園中,儘管旗山老街面貌有所改變,但當地的一些老師與耆老,仍希望好好保存自己的文化。所以,執行這件案子時,決定以不增加多餘設施為原則,從旗山市街和公園的歷史著手,重整紋理,找回旗山人的文化記憶。

鼓山公園這個案子最初的競圖要求是,改善孔廟前的一座戶外大階梯,以及修繕一段前人做了一半的自行車道。

但是,當我去現場探勘時,第一眼就被遍布整座公園的雜亂設施物嚇到。鼓山公園簡直是一座各時代欲望所累積而成的文化垃圾山,如果真的依競圖要求,修繕樓梯與增建水圳旁的自行車道,只是為這座公園增加更多負擔。

前一個時代過度開發與消費的行為,讓現在的我們必須面臨資源有限的未來,而政府的財政也不如以往寬裕,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建設」?這個案子從開標定案到完工只有一年的時間,工程預算也只編列了修繕水圳自行車道、戶外大樓梯的改善費用。

如何在時間與經費都很緊迫的狀況下,完成工程已是一大挑戰,而我們對每個案子都有一個恆定不變的設計原則,就是尋找基地和周圍環境的關係。

旗山鼓山公園位於旗山地區最重要的位置,也是當地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如何重新安排各個空間和活動的關係?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答案。

景觀設計的信念

往後的短短一年內,我們除了完成業主要求的孔廟大階梯修繕與圳邊自行車道,還做了很多拆除工作。一開始,業主對我們的規畫充滿懷疑,政府單位習慣看到「新」的建築和設施物,總認為這樣才代表錢花得有價值,「整理環境」從來不是他們想像得到的建設。然而,當公園的重建工作完成時,不僅當地居民反應良好,連業主也非常滿意,我很高興我們的堅持是對的。

過去,政府和民眾的思維總是期待新的建設。政府為了讓民眾滿意,只要有預算,就會盡量蓋新的建築設施,而民眾也習慣從這個角度評估政府的施政成效。

但是時代不同了,我們所擁有的設施不再是不足,而是過剩;相反地,過去以為永遠取之不盡的土地資源,乃至於政府的財政,而今都面臨窘迫的困境。

如何將舊東西重複使用,為它找出符合新時代的價值與面貌,比創造一個新的、流行的東西更困難,也更重要。

現代人已經養成東西舊了、壞了就換的消費習慣,這樣的消費行為看似促進經濟活動,也很方便,卻沒細想背後帶來的影響。製造新產品要耗損更多資源,丟棄舊物件會造成垃圾及環境汙染,等於是雙重的資源浪費,我們不能眼不見為淨,恣意享受便利而不顧後果。

不論經濟發展有多快速、人類有多大欲望,對土地與生態都不應失去敬意,這是我選擇景觀設計這一行的信念。因為,房地產業資訊傳播的影響,民眾對景觀的認知大多局限在庭園,以為種種花草,或擺個遊具設施就是景觀。

然而,真正的景觀指的是地景,包括土地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蟲鳥植物,儘管多數人們並未意識到地景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但我仍堅持在每件案子裡,向業主和使用者傳達這樣的訊息:「地景是不能被任意消費的,好的地景代表人類可以安居的好環境。」

(摘自《護土親水》,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郭中端

台灣淡江大學建築系畢業;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都市工學博士課程修了。作品獲獎無數,中都濕地開闢工程獲國家卓越獎、全球卓越獎環境類首獎、國家建築卓越獎、中華建築金石獎等。

赴日讀書那幾年,她深深感受到自己對故鄉的情感牽繫,回國成立中冶時,她對自己承諾:「我一定要做台灣景觀界的『the first one, the only one』。」誓言傾盡一生,為台灣景觀環境付出。她的建築師丈夫堀込憲二曾開玩笑地說,她的熱情沒有半衰期。

我們在她身上看到的不只是設計理念,或作品與環境的關係,而是一個人對於土地的執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