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首訪印度 談佛教影響 |2014.09.27 語音朗讀 14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隨著時代演進,大陸的佛教寺院從破壞到如今認定為文化保護,圖為山西省襄汾縣龍澍峪舉行大型佛像開光祈福法會,書法家揮毫潑墨,書寫大型「佛」字助興祈福法會。圖/中新社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圖/新華社 習近平著作《擺脫貧困》時隔二十二年後首次再版,許多民眾爭相關注領導人的所思所想。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印度是一個神奇而又多彩的國度,孕育了綿延數千年的古老文明,走過了曲折漫長的獨立自強之路,踏上了充滿希望的復興進程。來到印度,就像走進了一條斑斕的歷史長廊。」當習近平九月中旬訪印時,他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演講中如是說。演講中,他談佛興西方,法流東國;談印度詩人泰戈爾對他人生的啟發,並引用前領導人鄧小平的說法:「只有中印都發展起來了,才會有真正的『亞洲世紀』。」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估計,截至二○一三年一月四日,全世界總共有七十點五七億人,而中印兩國人口加總起來卻有二十五億多,超過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習近平在這趟印度之旅中,選擇第一站到古吉拉特邦,這裡既是玄奘西行取經必經之地,也是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他說:「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經,然後把佛經帶回中國,在我的家鄉陝西西安傳經。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還邀請莫迪訪問中國時,一定要到西安看看當年玄奘譯經的地方。 白馬馱經 玄奘西行 習近平在演講中說,中印這兩個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極為相似的生活哲理和處世哲學,除了太極和瑜伽、中醫和阿育吠陀的相似之處外,最重要的是數千年來所奉行的生活哲理也相似,其中之一便是佛教信仰。 他說:「中印兩國人民毗鄰而居,古有往來互鑒之情,中印兩國有文字可考的交往史長達二千多年。佛興西方,法流東國,講的是中印兩國人民交往史上濃墨重彩的佛教交流。西元六十七年,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中國洛陽,譯經著說,譯出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佛經翻譯。白馬馱經,玄奘西行,將印度文化帶回中國。中國大航海家鄭和七次遠航、六抵印度,帶去了中國的友邦之誼。印度歌舞、天文、曆算、文學、建築、製糖技術等傳入中國,中國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等傳入印度,成為兩國人民自古以來互聯互通、互學互鑒的歷史佐證。」 詩句優美 極富哲思 習近平說自己從小對印度文明有著濃厚興趣,尤其印度起伏的歷史深深吸引了他,因此有關恆河文明、吠陀文化、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莫臥兒帝國等歷史書籍多所涉獵,也關心印度殖民地歷史,以及印度人民頑強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史,十分關注聖雄甘地的思想和生平,希望從中參透一個偉大民族的發展歷程和精神世界。 他說,大陸民眾非常喜愛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九十年前他訪問中國時,受到熱烈歡迎。泰戈爾一踏上中國土地時就說:「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離開中國時,他傷感地說:「我的心留在這裡了。」 習近平拜讀了泰戈爾的詩集,像是《飛鳥集》、《園丁集》、《新月集》等,許多詩句都讓他記憶猶新,像是「如果你因為失去了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失去了群星」、「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接近偉大的時候」、「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等,這些優美且充滿哲理的詩句帶給他很深的人生啟發。 總之,習近平這趟引度之旅,也讓媒體充分見識到這位領導人的人文思維。 前一篇文章 帶動風潮 認識佛教故事 下一篇文章 儒家出發 談戰爭與和平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荷蘭獨特國粹 撐竿跳河大賽2025.07.1003飲食改善代謝症候群 吃彩虹蔬菜穩定血糖2025.07.1104【斗室有燈】我見過利刃般的眼神2025.07.1105WCF主席尼爾森 全家參訪台北道場2025.07.1006減碳救地球 大馬1.5萬人復蔬路跑2025.07.1007如是說2025.07.1008【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22025.07.1309你知道幾種算盤?2025.07.1010走讀國立台灣博物館2025.07.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技讓文物 讀得懂、帶得走【文創之旅】千年古建尋訪樂將善待自己寫在企業規章裡【大陸產業發展】清美豆腐也能做到極致【文創之旅】 仙居成語起源地滿天星斗 從少量定模到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