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從這學年開始,高中職不再有「留級制」,這項新法令將衝擊高中制度,一旦廢除,連帶影響大學生的素質,值得國人關注。
原先高中職規定,只要被留級,就得重新念,不管所修的課是否及格;後來改成學分制,若所修學分逾二分之一不及格,就「應」重讀。
最近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應」重讀改為「得」重讀,一字之差,可說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應」是一定要重讀,「得」就不一定了。
學分制本來只實行在大專院校,如今高中一體適用,或許是為了實踐十二年國教,讓名實相符,才會採取新制。
有人擔心現有留級制,會損害學生的自尊心,或被貼上標籤,個人不以為然。就現在高中來說,除非是明星高中,競爭激烈才會被留級,一般高中職要留級並不容易,除非學生真的無心讀書。
新制度規定可重修,修滿學分就可畢業,說來是項德政,卻顯有放水之嫌。
就個人經驗,學生只要參加補修,老師多數不會刁難,大多可以過關,想被「當」都很難。以這樣的風氣來看,補修雖有警惕作用,但只是表面功夫,不具真正的威脅性。
個人並不贊成新制,畢竟利多於弊;最後一張王牌攤開,就沒有約束力了。
台灣大學多達一百六十多家,錄取分數超低,有的甚至收不滿學生,故即使高中無法順利畢業,以同等學力報考,絕對有學校可讀。大學也採同樣標準,能混就混,不愁拿不到文憑。試問,國家未來競爭力何在?
黃富生(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