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三日《紐約時報》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陳馮富珍博士說,由於近年著重於慢性病防治及預算縮減,導致沒有足夠的資源及防疫人力協助因應西非爆發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表達出防疫前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沉重感。
此篇報導正好給我國反思的機會,對於傳染病防治工作不得一時輕忽鬆懈,應維持妥適的資源配置,包括新興傳染病來襲的應變整備,才能在疫情發生時,即時發揮最佳的防疫效能,以確保民眾健康,並使國家社會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此次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自去年十二月在幾內亞爆發,為一九七六年發現伊波拉病毒以來,疫情規模最大、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而且還在持續延燒。
世衛組織已經在今年八月八日將其宣告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號召全球所有國家募集資源協助控制疫情。
但因近年來重心轉移到慢性病防治上,使得急性傳染病的防治經費更加捉襟見肘。世衛組織主管衛生安全及環境事務的助理幹事長福田博士表示,相較於二○○九年的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此次少了百分之三十五的防疫人員,許多全球疫病防治資深專家離開了。如果那些專家可以在第一時間進駐西非,可能就可以避免現在的窘境。
逐年的預算縮減,一定程度的阻礙了西非伊波拉疫情的因應,而且現在必須再挹注更多的經費與資源,以及耗費更久的時間才能弭平疫情,同時也損失了更多的人命。
十一年前SARS疫情重創亞洲國家,但我國的防疫體系也藉此自省進行重大改革,經過十年來的防疫實戰,驗證我國的防疫體系確實可發揮功能。
但防疫硬體設備需維護汰換,防疫人員需傳承培養新血,所有的軟硬體都必須永續維持,才能確保疫情發生時,發揮最佳防疫效果。
近年我國的防疫業務經費,受到愛滋病患治療費用膨脹而嚴重擠壓,已經從四年前的十二億元縮減到今年的八億。
若認為已有足夠防疫能量而大幅縮減預算,未來遇有緊急疫情爆發時,恐怕也會面臨世衛的困境。
郭旭崧(台北市/疾病管制署署長前SARS指揮中心協調人)